文档介绍:让数学与生活快乐同行
李青山东省平度市经济开发区小学 266700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孩子的眼中,数学是一些符号与文字的结合,是抽象的、枯燥的。而生活却是丰富多采、充满情趣的,是学生天天经历的。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旧知出发,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知识的内容引入课堂,并与课堂所教知识相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对小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爱听童话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个童话故事。先在黑板上出示26、83两个数进行大小比较,接着叙述童话故事情节:由于2683比26、83大,经常欺负26、83,有个名叫“小数点”的魔术师,看了很生气,决定要治治这个2683。于是趁着2683不注意时,“小数点”(用红色的小圆片)就悄悄地从3的右下角跑到2的右下角住下(师演示红色的小圆片从3的右下角移到2的右下角)。这个数()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我因势利导引入新课。可见,小数点本事真大,只要移动一下它的位置就能使这个数大小发生变化。小数点位置移动与这个数大小变化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这样把新知识融入于童话形式中,使单调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先与学生随意聊天,并提起请他们帮忙。学生们一听老师请他们帮忙热情顿时高涨,“老师你说,帮什么忙?只要我们能做到绝对没问题。”“我的爸爸过生日,他非常爱喝酒,我想送他两瓶酒,可又怕他喝醉,我该选择怎样的酒?请同学们帮我出个主意。”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纷纷说要买度数低点的酒。那么,为什么要买度数低的?酒的度数又代表什么意思呢?学生被我反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百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引导他们借助生活表象来学习知识,激发探究欲望。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35-95=135-100+5”,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5,难以理解。因此,我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自主探究:妈妈带了135元钱去商店买了一只95元的特价电熨斗,准备用来熨衣服。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3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5元,(应加上5元)。所以,多减去的5应该加上。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