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2006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doc

格式:doc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06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doc

上传人:402050822 2012/4/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06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机密★启用前[考试时间:6月12日上午9:00—11:30]
2006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
(非课改、课改四年制、课改三年制共用)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性试题)和第Ⅱ卷(非选择性试题)。全卷共10页。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10页。全卷总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性试题 20分)
友情提示:
1、答第Ⅰ卷前,请考生细心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1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相同的一项是
A、博大精深伯乐相马 B、浑然一体混为一谈
C、茁壮成长卓有成效 D、南辕北辙难舍难分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暄闹狼藉照像扣人心弦 B、颔首沧茫休憩脍灸人口
恻隐暮霭亵渎矫揉造作 D、劳禄踌躇娇贯死不暝目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本书印刷不够精美,但内容还差强人意。
我们年轻的班主任老师虽然工作很繁重,但看起来精神矍铄。
刚建成的三峡大坝真令人叹为观止。
大自然馈赠给了攀枝花人民丰富的光热资源和矿产资源,难怪邓小平爷爷盛赞这里“得天独厚”。
4、依次填入下列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学生学会了与别人合作,( )可以帮助自己找到成功的捷径,( )可以帮助别人获得提高和发展,( )可以为大家今后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很好的基础。
A、要么要么并且 B、只有才还
C、如果就还 D、不仅还并且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果然灵验,今天是个大晴天。
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使我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诸葛亮超人的智慧,过人的胆识,是刘备能否建功立业的关键。
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吸收一切国外的先进经验。
6、下列作家作品知识搭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最后一课》——都德——德国
B、《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宋朝
C、《陋室铭》——刘禹锡——唐朝
D、《苏州园林》——朱自清——现代
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臭氧既是上天赐予人类的一把保护伞,有时又像是一剂猛烈的毒药。”该句运用比喻把臭氧对人类的益处和害处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B、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而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中心。
C、“‘欢迎再次光临小店。’临走时店老板对我们说。”句中“光临”一词运用恰当、得体。
D、《鲁宾孙漂流记》一书叙述了鲁宾孙一个人在荒岛上度过的28年孤独时光。小说批评了他盲目冒险的个人英雄主义。
二、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0小题(6分,每小题2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
9、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环而攻之而不胜
A、以 B、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杜少府之任蜀州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C、于 D、而
曹操比于袁绍择其善者而从之
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