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6
文档名称:

【文学历史类】孙思邈评传.pdf

格式:pdf   页数:24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文学历史类】孙思邈评传.pdf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8/1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文学历史类】孙思邈评传.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苏)新登字号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孙思邈评传
干祖望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南京大学校内邮政编码:)
江苏省新华书店发行
南京豪利电脑照排中心照排江苏阜宁印刷厂印刷
开本: ×印张:字数: 千
年月第版年月第次印刷
印数—
·
定价: 元(精装)
'
内容简介
唐代孙思邈为中国历代大名医之一,他在中医事业上作出无与伦比的承
上启下的贡献。而且善于吸收外来医学的营养充实、发展中医本身,使中医
继后汉之后的唐代又登上一个新的高峰。两部《千金方》中留下了丰富的宝
贵遗产,他提倡的综合疗法、重视的卫生保健等等,对后世中医学甚至在国
际上影响很大。
缘于他的思想的准确、医德的高尚、贡献的巨大,于是敬仰、崇拜过了
头而予以“神化”了。本书实事求是地介绍他、分析他,又把他从“神仙”、
“真人”席上,拉回到“名医”的位置上。
前言
以奇特、神异、智慧、博学、薄名利、鄙富贵、享高龄以及名医名儒、亦僧亦道的孙
思邈来说,在上下古今两千年中中医界里是罕见的传奇式人物。所以一提“孙真人”三字,
谁都知道。
“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道合古今,学
殚数术,高谈正一”,“韶年知道”(引《旧唐书·孙思邈传》), “阴阳推步医学,无
不善”(引《唐书·孙思邈传》),龙王献方(见《西阳杂俎》),龙王推荐,“白日冲
天”(见《独异志》),“死经月余,颜色不变,举尸就木如空衣”(引《谭宾录》),
昆明池老龙被扼于胡僧、乃求救于真人(见《尚友录》)以及“生而神灵”(见清·嘉庆
三十七年《孙真人祀殿记》碑)、“降龙伏虎”(见金·大定癸卯《唐太宗赐真人颂》碑)、
“治龙治虎,救苦救难”(见清·同治十一年《孙氏墓碑》)等,无不神异。
还有三次坚决拒绝了高官厚禄,即:杨坚为周静帝辅政时的礼遇;唐太宗召诣京师,
授以爵位;唐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都是一般人所难以理解的。
但他毕竟不是“神仙”而是“凡人”,惟他的思想和一般庸夫俗子有所不同而已。其
所以然者,他有三省四箴的高尚品德,白云苍狗的鄙视荣华,乐天知命的安于贫贱,鸥闲
鹤静的善于养生,五车三筐的博学多能,横锦散珠的写作能力,换心移树的医学水平,折
短剖圆的数术天才,妙理玄机的卜易绝技。再加上了天悟神聪的禀质独厚,难老长生的期
颐高寿等等,哪一件事无不使人们所倾倒崇拜。崇拜达到了疯狂,“神仙”也就出现了,
事实上也不足为奇。
在儒家方面对贤希圣的重望,道家方面含元抱一的归真和释家方面面壁传衣的三皈,
更在奇人身上增添特殊的面纱。
所以对孙氏的认识,不能停留在现象上作依据,必需在实质上——也就是思想上分析
探讨。笔者写此评传,就是这样。
孙氏的思想纵然是错综复杂、万绪千头,有时甚至“大德”、“小德”之间矛盾构凿,
但总的说来却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所以笔者此作,一方面固然出于景仰他、
纪念他,但主要的另一方面还是总结出他的思想,为今后不论在伦理学领域或医药学领域
里找到了学****踵随的标本。
笔者以一介龙钟老中医,幼年困读了十多年私塾;青年时株守家园、奔波垅陌,朝夕
周旋于采薪者之间;壮年则带徒、教学、临床,更碌碌终朝;暮年则未予退休,仍然伏枥
于绛帐杏林。对外则鲜问世事,对内则无闲读书,寡闻陋见,视听之野狭隘,冒昧挥毫,
故而错误必多,希读者指正及厚谅。
承蒙弟子陈国丰鼎力协助,在此致谢!
年初夏
云间干祖望时年八十于金陵茧斋
孙思邈评传
第一章生卒之谜
一、可以怀疑的史料
关于孙思邈的生卒时间,史料所载,说法不一,其间先后差距竟达百年。
纵然至今还在研讨争议,但仍无真正的定论。
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①、《十七史商榷》②提出孙氏生卒质疑之后,
就引起了人们考证的兴趣。在这两百多年中(指年《四库全书总目提
要》、年《十七史商榷》粹行到现在)见仁见智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
《旧唐书①·孙思邀本传》: “永淳元年( 年),卒”的记载,已被
史学家、医学家、药学家及有关科技工作者所同意。虽
然还有什么“永淳二年(岁次癸未, 年,本年十二月改元为弘道,
在正史上并无永淳二年)者②”、有“永徽三年( 年)者③,但都已否定
了。至于还有永淳九年”④者,考永淳仅有一年,并无九年,恐“九”为“元”
字之误。
诞生日期,聚讼纷坛,尽管现在似乎以隋·开皇元年( 年)诞生享
年岁作为“定论”,但内中破绽,还是俯拾即是。
此外,还有从记载、碑铭、推算、考证出来的如:梁·天监十年(
年)左右⑤梁·天监十七年⑥( 年);梁·大同三年( 年)⑦梁·大同
七年( 年)⑧;周·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