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格物才能致知.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格物才能致知.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12/29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格物才能致知.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格物才能致知
----浅谈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山东肥城市龙山中学张海红
新理念下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新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富有个性地学?大学》里这样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就是获得知识。格物、致知这两个词就恰当描写了在新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每一个人都应该尝试动手才能获得更准确的知识,探究更深的奥秘。那么格物如何才能达到致知呢?素质教育的推行,强调了尝试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所以格物重在“做”。只有通过“做”,才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更深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
做好格物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让后人仰慕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知识是行动的方向。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而且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使我们的行动更明确。所以历代大文学家、理论家、发明家无一例外的做到了博览群书。
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做好一切,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就需要联想式思维。联想在字典中的含义: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就是在几十年的不断探索研究中得出圆周率,比国外研究早了几百年。再就是我国古代发明家鲁班,相传有一年他上山伐木的时候,手无意中被山上长的一种野草划破了。鲁班很奇怪,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他发现叶子两边长着许多锋利的小细齿。后来,鲁班又看到一条在一株草上啃吃叶子的大蝗虫,它的两颗大板牙也非常锋利,一开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
这同样引起了鲁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只蝗虫,仔细观察蝗虫牙齿的结构,发现
蝗虫的两颗大板牙上同样排列着许多小细齿,蝗虫正是靠这些小细齿来咬断草叶的。这两件事给鲁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受到很大启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如果把砍伐木头的工具做成锯齿状,不是同样会很锋利吗?于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条带有许多小锯齿的竹片,然后到小树上去做试验,结果几下子就把树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几下,小树杆就划出一道深沟,鲁班非常高兴。但是由于竹片不能长久使用,影响了砍伐树木的速度,应该寻找一种强度、硬度都比较高的材料来代替它,鲁班又想到了铁片。他们请铁匠们帮助制作带有小锯齿的铁片,然后到山上继续实践,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在此之前,肯定会有不少人碰到手被野莫划破的类似情况,为什么单单只有鲁班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锯,这无疑值得我们思考。很显然是鲁班善于思考,善于由一物想到另一物。更重要的是,他在联想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尝试,创新,因而最终获取了成功。
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