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文档名称:

环境心理学——认知地图(三) PPT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1,421KB   页数:2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环境心理学——认知地图(三) PPT课件.ppt

上传人:yixingmaob 2017/12/29 文件大小:1.3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环境心理学——认知地图(三) PPT课件.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认知地图
第三章
一概念:
最早见于美国心理学家T·C·托尔曼所著的《白鼠和人的认知地图》。他认为,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现场图的模型。它是一种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不仅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还包括方向、距离和时间关系等。
心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能识别和理解环境,关键在于认知地图的存在,即能在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
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为意象或表象,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之为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概念的发展
1、早期阶段(1930—1950年代),格式塔心理学派
2、中期阶段(1960—1970年代),地理学家的加入
3、当代阶段(1980年代至今),信息加工理论的加入
认知地图概念的发展
1、早期阶段(1930—1950年代),格式塔心理学派
小白鼠走迷宫实验
结论:老鼠不是根据盲目的习惯,也不是依据途径的次序而形成的机械的奔走习惯来行动的,托尔曼认为白鼠走过迷津之后,获得了迷津通路的整体概念,从而托尔曼第一次提出了“认知地图”这个术语。托尔曼最原始的关于“认知地图”的概念是对现场地图在头脑中的模拟,但是托尔曼在后来的研究中把认知地图的概念泛化了,内涵得到了延伸,头脑不仅对空间事物的位置距离可以形成认知地图,而且对抽象的符号也可以形成认知地图,比如对书本上的字、图片也可以形成认知地图,对几个概念的相互关系也可以形成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概念的发展
2、中期阶段(1960—1970年代),地理学家的加入
地理学者主要从认知地图整体结构、类型、构成要素以及认知地图与实际地图关系回答了认知地图是什么。
图安(Than,1975)认为,认知地图就是一个人给朋友指路时,脑子里所呈现的道路格局。阿普兰德(Appleyard, 1970)通过研究发现存在顺序型和空间型两种认知地图类型,其中顺序型认知地图以道路导向为主,而空间型认知草图则以区位导向为主。认为随着人们对某区域熟悉程度的增加,随着对区域特征把握得更加深入,认知地图呈顺序型向空间型发展的趋势。
认知地图概念的发展
3、当代阶段(1980年代至今),信息加工理论的加入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地图概念体系经历了由静态向动态转变的过程。心理学家们从信息加工角度重新审视了认知地图本质,提出认知地图实质是认知映射(cognitive mapping),即一个包括获取、编码、存储、内部操作、解码和使用外部环境信息的动态过程。
获得认知地图的方法
2限定描画法
案例:关于自然公园空间意象的研究;
该研究目的是明确使用者对自然公园的空间意象,弄清空间意象与景观资源条件的关系,为公园的空间规划获取基础资料。
具体方法:选取东京周边可以当日往返的,使用程度相近的,箱根、奥日光、奥多摩等5个自然公园作为调查对象地。调查在每个自然公园事先选择10个代表当地景观资源的风景点,一共50个风景点,向被调查者展示。随后要求被调查者画出包含有这10个地方在各自公园的位置关系和当地的道路、河流等内容的草图。也即是,并非描画自然公园全体空间的意象,而是限定内容的空间意象。在进行限定描画法的同时,调查记录下来在全部50个风景点当中,被调查者选择指出的自己留有印象的风景点
获得认知地图的方法
3圈域图示法
圈域图示法选取了一个市民对地方环境的认知与意象的研究为案例,以揭示该方法具体的操作和分析过程。
调查要求市民圈画出认为是该市中心地区的范围。调查对象样本选择日常生活中,与当地环境设施接触机会较多的群体。考虑区位条件和居住社区的形成年代,调查随机选择了4个不同地方的大约50名样本。调查方法为入户访问,并综合使用访谈和问卷2种方式。调查市民关于城市中心区范围的意向时,使用了标记有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名称的1:10 000地形图,并请他们在图上用线圈出各自认为的繁华地区的范围。
分析过程将这些地区的范围线叠加,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等级将指认率图形化,如(图7、8)所示。结果显示,市民认为的城市中心区的范围很小,只有10%的指认区域与商业区重合。所以调查表明,在市民心目中该市是中心性欠缺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