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8
文档名称:

【文学历史类】雁斋书灯录.pdf

格式:pdf   页数:19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文学历史类】雁斋书灯录.pdf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8/1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文学历史类】雁斋书灯录.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自序
雁斋主人的读书灯
徐雁
有一位大学时代的朋友曾从北京机场打电话来说,因为天气原因,所以
说不准会在什么时间抵达南京,因而想先了解一下我的“雁斋”的特征,以
便进入南京大学宿舍区以后,能够尽快找到我的家。
我说,这很简单:如果你到达的时候,天还大亮的话,进入鼓楼四条巷
号的院子,站在道旁第二棵法桐树下抬头一望,便可望见室内有着一排排图
书的顶楼的那间房子,这便是我的家;如果你是深夜到达的话,就更简单了,
因为本院只有我的“雁斋”还亮着灯,确切地说,是还亮着黄色灯光的白炽
灯,因为邻居们做家务用的日光灯,或者有着藏青色光彩的电视荧屏,间或
会与我的读书之灯相辉映。但我这样说过以后,你就决不会敲错门了,因为
耀白的日光灯光和藏青色的荧光下,是决不可以读书的。
我打趣道,假如今天还有“凿壁偷光”的勤奋而聪明的少年的话,他绝
不应该去偷那两种颜色的光,要偷,该偷我家的这个暖黄色的白炽灯光才是。
说到我的“读书灯”,却还有些回忆。小时候,便听爷爷讲过“帐中灯
焰”的勤学典故。故事说,乡先贤范仲淹小时候贫而好学,常常在帐中点着
灯读书,以避蚊虫,以致于天长日久以后,帐顶黑如浓墨。这个故事使得我
对范仲淹的印象很深,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自律名
言,倒还是在好几年以后,才从语文课本上学到的。
我就学的那座小学是在长江三角洲的一个小镇上。那儿的电灯普及得
早,所以“帐中灯焰”的故事便无法实践。仅有的一次例外,是夜间突然停
电了,但当天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没有做完,只好借了邻居家的煤油灯来一用。
第二天到学校去,便被同学发觉,被着实取笑了一番:原来一晚上的油灯用
下来,鼻子已被熏得黑黑的,而额前的头发则被烤得焦黄焦黄的。于是朦朦
胧胧中感受到,少年范仲淹的求学确实是不容易的。
我是在高三时才住宿到县中读书的。初到太仓县中学,首先发现教室中
悬挂着好几支长长的日光灯,于是便感觉县城教学条件之好。因为当时乡镇
的中小学几乎都是平房,采光并不好,尤其是在江南的雷阵雨袭来之前,总
是先有一段黑沉沉的天气。在教室里,那是看不清书上的字的,更何况读了。
宿舍是在校中著名的“口字楼”,风雨回廊,可通楼上楼下,使人在雨
天不湿鞋而能行走自由。最记秋天的银桂和冬日的腊梅,常会突如其来地为
苦读的学子带来缕缕温馨。说它“突如其来”,是因为平时大家都为学业所
羁勒,要不是桂梅们突然应时地吐出芬芳来,同学们还真没有注意过院中这
几株日夜悄然地陪伴着我们苦读的桂兄梅妹呢!
寄宿制度是严格的,从夜间自修的教室回屋,只有十分钟的内勤时间,
房内便会准时“熄灯”。于是便有一位同我很要好的同学悄悄地拿起书,溜
出房间,到回廊灯下去温习功课。我也曾陪过他二三回,可是两人在一起便
有讲不尽的闲话。终于被隔壁班级的班主任发现后“举报”上去,以受到本
班班主任温和的一番批评而作罢。
偶然睡不着,便想象着要是能有溜到几步之遥的回廊里就着路灯看书的
自由,该有多好!想着想着,便枕着由室外射入的一线暖黄色的路灯光,嗅
着桂的甜香或者是梅的清芬而沉沉睡去。
年夏考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以后,开始了四年寄宿制的生活。大
学的空间大多了,晚上读书的去处,有开放的图书馆阅览室和夜间教室,而
就路灯看书的同学也有很多。三年级以后,创办了北京大学学海社,首任《学
海》主编王余光学长通过努力,借到了一间有十多个平方米的宿舍作社刊编
辑部之用,桌椅板凳齐全,墙上悬挂着摘王力先生《题学海社》诗句“聘怀
学海扬帆远,游目书林用力勤”而成的对联。因为此楼是校学生会和团委办
公室的所在地,享受晚间不熄灯的“待遇”,所以课余常常流连于此,读书、
会社友、编审文稿、办小型讲座⋯⋯从而度过了“不亦快哉”的最后两年大
学时光。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国家教育最高行政机关工作,先被派遣至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见习。于是在红三楼底层一间宿舍内,凭借着一座普通的铁座台灯,
撰写了数十篇学术文章。回到机关,为了继续保持夜读的习惯,索性在办公
室支起一张折叠床,暮放朝收,夜以继日地读书写作。曾有一个很好的博览
群书的机会,那就是我们办公室收藏着半套《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商务印
书馆年版,共选印种古籍),庋藏在靠墙几排文件柜里。我和两位
同事刚进机关的时候,曾经被安排为之编目,发现它已经散失不全。当我决
心利用晚上时间用心来阅读它们的时候,竟然被掌管钥匙的负责人冷嘲了一
番。这位与我本家的领导居然表示,他也早有读读此套书籍的愿望,因为舍
不得翻动它们,才至今没有去读!
于是,我在深慨古人所说的“原来官场不读书”之余,心中也就暗下了
告别机关的决心。年代末,携妇来到人地两生的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