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1
1
1
·教育改革· 2008 年第 1 期(总第 167 期)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思考
童洁1 王立群2 刘宇3
(1 浙江省金华市西苑中学,浙江金华 321016 ;
2 浙江省海宁市技工学校,浙江海宁 314400 ;
3 浙江理工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0012)
[摘要]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愈演愈烈,使原本的“就近入学”面临严峻挑战。“择校”现象的产
生是高质量教育机会供需矛盾的结果,是由于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资源短缺、教育非均衡发展策略、教育内部发展
不完善以及家长对子女期望值增加、教育管理部门功利主义不当操作造成的。“择校”现象的存在有其相对合理
性“: 择校”引发的竞争可以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择校”为有需求、有能
力的学生增加了选择机会。但是也引发了众多的教育问题,尤使教育均衡发展受到了极大阻碍。政府的积极姿态
和行政干预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所在,政府可以采取创造足够多的高质量教育机会供给、改善对义务教育的
投入、改革现行“择校”制度、依法治理教育内部不规范操作行为、强化正确舆论环境等措施,解决“择校”问题,使义
务教育走向健康和谐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义务教育;择校;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G52 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1477(2008) 01 - 0001 - 04
自我国《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许多地方虽“择校”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高质量教育机会供需
取消了初中入学考试,考生就近入学,但许多家长矛盾的结果,是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教育状况综合
和学生却放弃国家提供的免费义务教育,而在教作用的产物。主要原因有:
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区以外花钱“择校”学习“, 择第一,义务教育投资短缺是其出现的根本原
校”现象越来越普遍。根据《关于上海市中小学生因。我国是典型的“穷国办大教育”,我国用占世
课业负担的调查报告》,2004 年上海小学、初中新界 1. 18 %的教育经费来培养占世界 18. 45 %的学
生入学时,38. 60 %的家长曾经为孩子“择校”[1 ] 。生,尽管我国政府一再强调保证加大教育资金的
持续升温的“择校”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投入,但 1995 年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只占国民生产
响,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大家对此众说总值的 2. 4 % ,2003 年提高到 3. 28 % ,但仍没有
纷纭,褒贬不一。达到 4 %的目标[2 ] 。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
一“、择校”现象之缘起后,基本保证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但由于受
“择校”,顾名思义即选择学校。广义的“择教育经费和国力的限制,目前还无法实现“人人都
校”泛指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的“择校”以及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这一更高层面的教育目标。
其他各种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择校”。我们现在在高质量教育供不应求条件下,政府必然要选择
常说的“择校”是一种狭义概念上的“择校”,是指部分学校优先分配教育资源,而学生也必然要寻
公立学校间的“择校”,尤其是中小学的“择校”。求机会争夺选择的权力,在此背景下“择校”必然
[作者简介] 童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