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二十章精神科常用的治疗方法
第一节药物治疗
一、抗精神病药
(一)概述
抗精神病药发展至今经历了60余年,时间虽短暂,但发展迅速。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典型抗精神病药)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非典型、新型抗精神病药)
一、抗精神病药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包括吩噻嗪类、丁酰苯类、硫杂蒽类。
作用机制及特点:
-边缘通路的过度活动,可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
-纹状体通路多巴胺的阻断引起锥体外系反应(EPS),对结节-漏斗通路多巴胺受体的拮抗而影响催乳素的分泌。
一、抗精神病药
,镇静作用强,对心、肝等脏器毒副作用较大,EPS反应相对较轻,如氯丙嗪等。
,镇静作用轻,对各脏器的副反应少,EPS反应重,如氟哌啶醇、奋乃静等。
一、抗精神病药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包括氯氮平、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齐拉西酮、阿立哌唑、氨磺必利、帕利哌酮等。
作用机制及特点:
,并非锥体外系运动系统,同时对许多受体有亲和力,如DA、5-HT、M1、NE、H1受体,在抗精神病的同时对阴性症状及情感症状等也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一、抗精神病药
(二)常用抗精神病药
,临床上常用来治疗精神分裂症、躁狂发作等。
氯丙嗪消除阳性症状作用好,如幻觉妄想、思维联想障碍、行为异常等,但对阴性症状作用较差,如情感淡漠、思维贫乏等。
一、抗精神病药
副作用及特点:镇静作用较强,常出现口干、心动过速、震颤、静坐不能等副作用,长期大量应用可导致迟发型运动障碍。发生震颤、肌张力增高时常给予苯海索、异丙嗪等对症治疗,心动过速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普萘洛尔等,静坐不能时可给予苯二氮䓬类药物治疗或适当减量。
常用治疗剂量300-600mg/d。
一、抗精神病药
,但效价为氯丙嗪的10倍,主要治疗阳性症状比较明显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容易引起EPS,对内脏的毒副作用相对较小,EPS发生时可给予苯海索、异丙嗪等对症治疗。
另外,临床上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发作或由此产生的焦虑状态,给予小剂量奋乃静可有较好的疗效。常用治疗剂量30-60mg/d。
一、抗精神病药
。
口服容易吸收,5小时可达血药浓度高峰,半衰期15-25小时。
对阳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及躁狂发作患者有较好疗效,临床上也常用语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
其镇静作用较小,对心血管系统及肝脏毒副作用较小,但治疗时EPS发生率较高,可给予苯海索、异丙嗪等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