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温灸疗法
主讲人:张焜芃
《医学入门》曰:
"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1
2
艾即艾叶,别名艾、冰台、艾蒿、医草、灸草、蕲艾、黄草、家艾、甜艾、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莲头、阿及艾、灰草、大艾叶、杜艾叶、萎蒿、陈艾。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栽培或野生。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原植物生于荒地林缘。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耐荫,以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最宜生长。
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功效散寒止痛、温经止血。
临床用名有艾叶、艾绒、醋艾叶、艾叶炭、醋艾叶炭。
简单认识艾为何物
3
灸法是我国传统医学中一朵艳丽的奇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
50万年以前,北京猿人开始使用火,祖先们在烘烤食物和取暖使用火的过程中,发生灼伤,结果使原有的疾病减轻或消除,于是主动用火烧灼以治疗更多的病痛。这便是灸的起源
艾灸的起源
4
灸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170万年的“元谋人”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懂得用火。
6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长期用火。
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凛冽,其居民居野外而酪食、藏寒而生满病,其治当灸焫(ruo。”
《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5
灸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唐宋时期——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
王焘《外台秘要》提出“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只要,无过次术”。
唐代灸法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并出现施行灸法为业的专业灸师。
宋朝针灸家王执中《针灸资生经》以灸法为主。
南宋窦材《扁鹊心书》中记载用“睡圣散”麻醉施灸,以减轻火灼之痛,并利用药物贴服穴位,进行天灸、自灸为后世以药物代灸奠定基础,并提出长灸关元、气海、中脘可延年益寿。
7
灸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明清时期——灸法进入鼎盛时期。悬灸法的应用避免了烧灼之痛。
《神灸经论》有一部灸疗专著问世,标志着灸疗学发展到新的高度。
近代时期——《中国针灸学》《新针灸学》书中较大篇幅介绍了灸法的有关内容,丰富了灸法内涵。
如今灸法显著疗效已经得到整个医学界的公认,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
宋朝《扁鹊心书》记载了一个关于艾灸故事。有一位叫王超的军人,后来成为江湖大盗,年轻时曾遇高人传授养生秘术,虽年已九十岁,但身体强壮,体力异于常人,“精彩丰腴”,精力旺盛, 神采飞扬,肌肉丰满有弹性。。。
可惜后来因作了很多恶事,被收监斩首,临行刑前,斩刑官员好奇地问他:“您是否有什么奇异的方术?”王超回答说:"无也,惟火力耳,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炷艾,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至今脐下如火之暖。岂不闻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也。。。。。
《扁鹊心书》说艾灸
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永代桥的换架竣工仪式上,要推举几位长寿老人从桥上走过,最先走过的是三河水泉村平民百姓满平和其一家三代的六位长寿老人。其中满平242岁,满平妻221岁,满平子万吉196岁,万吉之妻193岁,满平孙万藏151岁,万藏之妻138岁。人们自然十分惊异,纷纷询问“汝家有何术?能长生若是耶?”满平笑而答曰:“惟有祖传三里灸耳”
据记载这种方法是唐代我国著名文化使者鉴真大师东渡后,传给日本人的。
日本《帝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