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学语文》
主讲:周小兵
电话:**********
E-mail:******@wzu.
《诗经》:中国诗坛的“圣经”
■《诗经》的文学与文化地位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性文化传统的开篇之作。
我国传统文化的元典之一。
(本名为《诗》, “孔子删诗”之说,西汉被“经典”化。被纳入儒家思想系统,成为“六艺”和“五经”之一。)
实用价值: “赋诗言志”与“著述引诗”。
(春秋时期的政治外交场合,公卿大夫“赋诗言志”,发展为战国的“著述引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同时具有一定的教育和认识价值。)
《诗经》的分类
风:风教说;风土说;风调说。
雅:通“夏”;王畿正音。
颂:美盛德之形容;郊庙祭祀歌谣。
《诗经》的表现手法
赋:反复铺陈;直陈其事。
比:打比方;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联。
兴:起兴在于调动情绪,烘托氛围;本体和兴体之间属于不同类别,没有直接关联,暗含某种逻辑关联。
《诗经·秦风·蒹葭》
《秦风·无衣》的启示:军旅题材;粗犷简质的格调;
《秦风·蒹葭》的情韵:阴柔风格;企慕情境的创设;
《蒹葭》:隔水相望,可望不可即
蒹葭——水草(芦苇),秋天(白露),露水在《诗经》中常喻男女关系或婚姻。营造氛围:露水凝为霜,触动抒情主人公思念“伊人”之情。深秋清晨河滨图景烘托怀想“伊人”心情。
所谓——带有不一定性,是传说?是听说?是幻觉?
在水一方——隔水相望。
溯洄、溯游——两番模拟,历尽艰难,不计反复。
宛在水中央——追求,梦幻,幻灭。
“宛”——似有似无,虚无缥缈。姚际恒《诗经通论》:“重加‘溯洄’、‘溯游’两番模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加一‘宛’字,遂觉点睛欲飞,入神之笔。”
《蒹葭》的奥秘:为什么一直写蒹葭的茂盛(苍苍、凄凄、采采)?
写白露,写到了三态(固态、气态、液态)的变化,借白露的三态变化,写难以自持,自伤心事,邂逅难永。
借蒹葭意象的不变,写对方的影像,念兹在兹,永远那样,散发着青春的活力。那实际上是心灵层面定格的印象,就像是人生初见的高峰体验。
从时间维度上写思念:“白露为霜”,季节的变化意味着岁月的变迁;“白露未晞”,黑夜和白天,意味着一天的心路历程;“白露未已”,瞬间即永恒。后面用动作写心理,富有象征意味。在在寻觅,触目皆是对方的影像,是从空间上写感情的强度。
“变中不变”,执着难忘。借变写不变,借变的无可逆转,无法自主,写感情的宿命,无以自持。时空场都是感情的磁场。企慕的背后,最打动人的,就在于体现了宿命感。
所以蒹葭和白露的关系,意味着:看似依存,却原来只是邂逅的幻梦啊。由此生发出无限的企慕和惆怅。这其实就是本体和兴体,内在的逻辑关联。
什么是“在水一方”,如何理解彼岸?这里意味着高山深水。在现实生活里,可能就是无法穿越的年龄、家世、容貌、地位等等的沟壑。
当然“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都是关联感情的波澜,试图追寻对方的所自、所在、所往。都是写对方的不知所往。写感情的失落,无所依凭。
其实一首好诗,有很多想象的空间,有很多空白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蒹葭》也可以说是一首真挚隽永的朦胧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