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诗经·秦风·蒹葭
jiān jiā
《蒹葭》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全篇没有具体的事件、场景,连主人是男是女都难以确指,诗人着意渲染一种追求向往而渺茫难即的意绪。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sù huí)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 。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蒹葭:芦苇
苍苍:秋天青苍色的芦苇茂密的样子
伊人:这个人
一方:一边
溯洄:逆流而上
从:追寻
阻:险阻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萋萋:茂盛的样子。或作“凄凄”,冷清清的样子。
晞:晒干
湄:岸边,水草交会的地方
跻:登高
坻:水中沙洲
采采:茂盛,众多
未已:还没有完
涘:水边
右:迂回
沚:水中的小块沙滩
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心上人儿他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
逆着曲水去找他,绕来绕去道儿长。
逆着直水去找他,像在四边不着水中央。
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
心上人儿他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
逆着曲水去找他,越走越高道儿难。
逆着直水去找他,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
心上人儿他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逆着曲水去找他,曲曲弯弯道儿拧。
逆着直水去找他,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余冠英《诗经选》译文:
芦苇苍苍密匝匝,晶晶露珠凝霜花。
我的人儿我的爱,河水那边像是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长又长。
顺流而下去寻她,宛然在那水中央。
芦苇苍苍密又密,露水未干清滴滴。
我的人儿我的爱,她在河边水草地。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诚难登。
顺流而下去寻她,像在河心小沙坪。
芦苇密密片连片,晶晶露珠还未干。
我的人儿我的爱,她在河水那一岸。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弯又弯。
顺流而下去寻她,象在河心小沙滩。
袁梅《诗经译注》译文:
芦苇色苍苍,白露凝成霜。
据说这个人,在河那一方。
逆水去找她,路险道又长。
顺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芦花白翻翻,露珠尚未干。
据说这个人,在河那一滩。
逆水去找她,路险道又难。
顺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间。
芦荻密林林,露水滴不停。
据说这个人,在河那一汀。
逆水去找她,路险道又泞。
顺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坪。
金启华等《诗经鉴赏辞典》译文:
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
诗意理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清朝学者方玉润《诗经原始》:“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其实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迭。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此则兴尽首章,不可不知也。”
南宋学者朱熹《诗集传》:“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伊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何所指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陆化熙《诗通》:“通诗反复咏叹,无非想象其人所在而形容得见之难耳。一篇俱就水说,故以蒹葭二句为叙秋水盛时景色,而萧索凄凉,增人感伤之意,亦恍然见矣,兼可想秦人悲歌意气。”
牛运震《空山堂诗志》曰:“只两句写得秋光满目,抵一篇悲秋赋。《国风》第一篇缥缈文字,极缠绵、极倘恍。纯是情,不是景。纯是窈远,不是悲壮。感慨情深,在悲秋怀人之外,可思不可言。”
贺贻松《诗经触义》:“秋水淼茫,已传幽人之神,蒹葭二句又传秋水之神矣。绘秋水者不能绘百川灌河为何状,但作芦洲荻渚出没霜天烟江之间而已。”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陆化熙《诗通》:“‘所谓’二字有味,正是意中之人难向人说,悬虚说个‘一方’,政照下求之不得。若果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至,何以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哉。会得此意,则连水亦是借话。”
贺贻松《诗经触义》:“所谓伊人,何人也?可思而不可见,可望而不可亲。目前,意中,脉脉难言,但一望蒹葭,秋波无际,露气水光,空明相击,则以为在水一方而已。而一方果何在乎?溯洄、溯游而皆不可从也。此其人何人哉?‘宛在’二字意想深穆,光景孤澹。”“‘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皆可意会而不可言求,知其解者并‘在水一方’,亦但付之想象可也。”
戴君恩《读风臆评》:“溯洄、溯游,既无其事,在水一方,亦无其人。诗人感时抚景,忽焉有怀,而托言于一方,以写其牢骚抑郁之意。”
《蒹葭》的艺术特色
1、意境美。秋水芦花,白露为霜,景极清;求之不得,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