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力的合成实验报告
力的合成教学案例
教学案
案例名称力的合成所属课程所属专业高中物理授课课时 1 设计人杨冲工作单位河北定州中学联系电话
例
内容: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
一、教材分析
?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它是解决力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之一,是中学阶段其他矢量运算的基础,为以后理解运动的合成、场的叠加等奠定基础。
“力的合成”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启力的分解和力学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 编者意图
力的合成安排在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后,无论教材怎样改革,都没改变这一点,这就是编者要从学习兴趣和时间安排上,强调力的合成的工具和基础地位,本节教材中出现了高中物理第一个“实验”板块,显示了编者要搬开高中物理的这一个拦路虎的决心和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 知识解读
本节实验器材比较简单,适合学生科学探究。通过探究,得到力的合成遵循的规律,从而自觉联系生活、生产和科技实际,激发求知欲望和研究周围事物的兴趣。
重点: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难点:在等效的基础上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合成、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2)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
2、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等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等效替代”的方法。
(2)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过程中,初步学会“科学猜想、设计实验、分析验证、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过程中,体会合作、交流、互助的意义,体验成功的喜悦。
(2)在应用力的合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实例的过程中,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学情分析
课堂学生为高一重点班,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好,但矢量运算是高中学生新接触的概念,如何让学生在以前学习基础之上接受本节课内容是一个难点。
在很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位移以及力的概念,初步接触了矢量的概念,但对矢量方向性的理解还仅停留在表面上。本节课应着重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体验矢量运算并非简单相加减,而是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等效替代”是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很多学生对此却不甚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实实践体验和对多个实例的分析说明,加深学生对等效替代的认识。
四、教法学法
矢量合成是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平行四边形定则,就要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索,这是实践出真知的要求,也是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教法:以实验探究为主,讲授法为辅
学法:主动探究,互相协作,分析讨论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活中常见到这样的事例:一桶水可以由两个人提,也可以由一个人提。
实验: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共同提起重约200N一水桶;然后让一位同学自己提起这一桶水。
思考:两次提水的过程,作用效果是否相同?学生施加的力是否相同?
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感悟等效思想。
思考: 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一个力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请举例。
学生列举实例:用两条绳和一条绳吊着白炽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抗洪救灾中解放军搬沙袋等。
通过列举多个生活实例,进一步体会效果相同的涵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新课教学
这些实例说明一个力作用的效果与两个(或多个)力共同用力作用而产生的效果相同。物理学中我们叫它等效,也可以叫等效替代
1、合力与分力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叫分力。
2、力的合成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思考:合成即求和?
请学生利用两个弹簧秤、钩码、细绳,模拟提水过程,看两个力的代数和与一个力是否相等。
1.
①用两只弹簧秤通过两个细绳差不多竖直的提起一个钩码,读数;
②让两个提钩码的弹簧秤有一定的夹角,读数。
,读数。
结论: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当它们的方向互成某一角度时,合力大小不再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和。即 F≠F1+F2
根据模拟实验的结果,猜想分力与合力可能存在什么关系?
学生可能猜想:F> F1+ F2 (实验②中两弹簧秤夹角大于120 °) ;F< F1+ F2 (实验②中两弹簧秤夹角小于120 °);F≠F1+ F2 (实验②中两弹簧秤夹角有大于120 °也有小于120 °的,做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