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微生物》教学设计.pdf

格式:pdf   大小:1,994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微生物》教学设计.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3/29 文件大小:1.9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微生物》教学设计.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微生物》教学设计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微生物》教学设计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本单元安排了“”“”“”“”四课,共8个主要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在区分了生物与非生物之后,在领略了生物界动物、植物的多样性后,继续拓宽对生物统一性与多样性学****的边界,了解一类体型弱小(大多数)、结构简单,但也要不断繁殖、不断新陈代谢、不断运动、具有生命活动特征的物种——微生物。了解微生物家族中病毒及致病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常见传染病,学****个人防疫防护技能。在学****过程中实现以下四维目标,(如下表)。。,了解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是由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生物引起的。,掌握个人防疫防护技能。、比较与描述微生物形态的能力。,探索导致食品发霉条件。了解一些防霉或者发酵技术,感受这些技术是对微生物存活条件的控制和利用。,了解微生物对人类亦敌亦友的特点。、类比推理,形象了解传染病的扩散特点,并分析预防的措施。。,乐于搜集相关信息,乐于分享交流。。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人类的好奇与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感受人类对微生物认识的加深趋利避害措施的发展完善,是技术与科学不断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潮湿的条件下,空气中的食物及物品容易发霉。知道人们很早以前就发现了食物可发霉、野果可发酵变酒的现象。,能针对物品发霉的条件作出假设,据此设计对照实验并以馒头为例进行研究,证实发霉需要温暖潮湿的条件。阅读有关“野果可发酵变酒”的科学史资料,联系发霉现象,能对发酵的原因作出初步的猜想。、STSE乐于探索食物发霉的条件,尊重证据,合作交流。教师准备:面包片或者馒头片、密封小塑料袋、水、滴管等;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1课时(一)教学导入(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果实粮食酿美酒,橘子发霉长绿毛。伤口感染有危(wei)险,打针消炎来治疗。谁的本领这么高?显微镜下找一找!(2)思量:想一想,诗里面这个“本领高”的东西是什么?(3)学生自由猜测:微生物。(4)引入: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将深入探索“微生物”那些“厉害的本领”。一起来看看吧!(二)(1)课件展示教材P14上方四幅图。(2)交流:这些物品发霉了,发霉之处,有哪些变化?(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4)小结:发霉之处,颜色、形状、气味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5)聚焦问题:霉时常浮现在什么地方?什么季节容易看到发霉现象?据此,我们可以猜测什么条件容易产生发霉现象?(6)作出假设。(1)明确任务:探索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馒头是否更容易发霉?(2)任务分解并讨论:怎样研究“发霉与温暖有关”?怎样研究“发霉与潮湿有关”?(3)汇报并小结:“温暖”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来控制,例如常温和低温;“潮湿”可以通过改变水分来控制,例如食物中含有水分、食物中不含水分。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两组对照实验。(4)分组讨论,设计实验计划。?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应该是怎样的???怎样做记录?(5)汇报实验计划,并进行班级交流。(6)示例讲解1:“温暖的条件下馒头是否更容易发霉“的研究计划假设:馒头容易在温暖环境下发霉。材料:两组馒头片,冰箱,滴管,水。相同条件:同一块馒头切片;都滴1—2滴水;同时摆放……每天同时比较。不同条件:摆放地点一组放冰箱中;另一组放冰箱外。实验步骤:。—2滴水。。,另一组放在温暖的地方。,记录看到的现象。(7)示例讲解2:“潮湿的条件下馒头是否更容易发霉“的研究计划假设:馒头容易在潮湿环境下发霉。材料:两组馒头片,一组是正常情况下含有水分的馒头,另一组是彻底烤干不:..含水分的馒头、密封塑料袋。相同条件:同一块馒头的切片;同样密封好;温度环境一样,都是常温;同时摆放……每天同时比较。不同条件:一组是正常情况下含有水分的馒头,另一组是彻底烤干不含水分的馒头。实验步骤:,将其中一片彻底烤干。。。,记录看到的现象。(8)各组完善实验方案,并填写在活动手册中。(9)实验结果预测:预测一周后馒头的发霉情况,将预测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10)动手实验:课后,按照实验方案实施。连续一周观察比较实验样品,记录看到的现象。(11)汇报实验结果:一周后,各小组根据实验结果,汇报自己的发现。“造”酒(1)自主阅读教材P16的材料。(2)交流:阅读这则材料后,你知道了什么?(三)整理,下课。食物的种类不少,但大多数食物在自然环境下都不能较长期地贮藏,贮藏时间过长,食物会***变质。食物***变质普通是指食物放置在一定的环境中,因环境中微生物的作用使食品失去原有的营养价值、色、香、味和组织形态的过程。例如,鱼、肉的腐臭,水果和蔬菜的腐烂,油脂的酸败,粮食的霉变……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不断探索,逐渐了解食物较长期贮藏发生***变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微生物繁殖引起食品***变质;空气中氧的作用而引起食品成份的氧化变质;食品内部所含氧化酶、过氧化酶、淀粉酶、蛋白酶:..等的作用,促进食品代谢作用的进行,产生热、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导致食品变质;昆虫的侵蚀繁殖和有害物质污染,导致食品变质。其中最活跃、最普通、最重要的原因是在食物的周围存在着许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如细菌、霉菌等。暴露在空气中的食物被微生物感染后,微生物快速生长繁殖使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减少、积累大量的微生物代谢产物而使食物腐烂变质。这些微生物经过繁殖大量增加,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大小的菌落。不同的微生物会形成不同颜色和形态的菌落,我们通过检测菌落的颜色、形态就可了解是哪一种微生物感染了食物。知道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空气中的食物及物品容易发霉。知道人们很早以前就发现了食物可发霉、野果可发酵变酒的现象。回顾观察生活中的发霉现象,能针对物品发霉的条件作出假设,据此设计对照实验并以馒头为例进行研究,证实发霉需要温暖潮湿的条件。阅读有关“野果可发酵变酒”的科学史资料,联系发霉现象,能对发酵的原因作出初步的猜想。乐于探索食物发霉的条件,尊重证据,合作交流。:..老师给我的评价:注: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学****情况在相应的栏目内画“√”,教师在最下面的一行中给出评价,用、、的符号表示。,是一种弱小的生物,叫霉菌。食物等物品的发霉,就是霉菌在其上生长发育的结果。知道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像酵母菌、霉菌、细菌和病毒等体形弱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知道蘑菇、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酵母菌的玻片标本,发现看似不同的霉具有相同的结构,明确霉是一种微生物、酵母菌也是一种微生物。阅读资料,了解更多的微生物,了解精确度更高的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比细菌更小的病毒。、STSE乐于观察了解更多的微生物,认真观察与比较,积极分享与交流。懂得人类在探索弱小世界的过程中向来在不断努力,意识到科技进步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准备:显微镜,青霉菌、根霉菌、酵母菌永久玻片标本,配置酵母与温糖水混合液的材料(干酵母、温水、培养皿、白糖、搅拌棒),酵母菌暂时装片材料(滴管、载玻片和盖玻片、吸水纸、镊子),显微投影设备(选用);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1课时(一)教学导入(1)复****上节课我们探索了馒头发霉的条件,说一说你们的实验结果,得到了什么结论?(2)学生汇报。(3)小结:实验发现,馒头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4)引入:显微镜问世以来,人们对发霉等现象的原因有了更多的认识。现在让我们用显微镜来观察霉,看看能发现什么?(二)(1)观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玻片标本(橘皮上的霉、馒头上的霉)(2)交流: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3)再次观察:看似不同的霉,在显微镜下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将霉菌的样子记录在活动手册上。(4)课件展示:教材P17下方霉菌的结构图。(5)小结:食物上的霉,是一种弱小的生物,叫霉菌。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以看清它们的结构。食物等物品的发霉,就是霉菌在其上生长发育的结果。(1)明确观察任务:、放大镜观察少量酵母与温糖水的混合液,有什么发现?,制成暂时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有什么发现?,有什么发现?将酵母菌的样子记录在活动手册上。(2)学生实验观察,然后进行汇报交流。(3)小结:将酵母与温糖水混合,静置一段时间,会浮现少量气泡,这是酵母菌在大量繁殖,分解糖,产生了二氧化碳。将混合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看到有的酵母菌细胞上长出几个大小不同的突起,这是酵母在进行出芽繁殖。还记得猿猴造酒吗?那就是看不见的酵母菌对水果的发酵作用。:..3.“与人共舞”的微生物(1)讲述:在我们身体的里里外外,生活着不可计数的弱小生物,当人类发明了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光学显微镜后,才得以看清了它们的真面目。(2)课件展示教材P18下方的两幅图。(3)交流:说一说,从这两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4)自主阅读材料:1683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光学显微镜(可放大300倍)观察人的牙垢,发现人的口腔中居然生活着许多“小动物”,他惊叹道:“在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惊叹。(5)交流:看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6)思量:当人类发明了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光学显微镜后,人们发现了细菌。如果发明了上万倍的显微镜,猜一猜,我们会发现什么?(7)学生自由猜测。(8)小结:当可放大上万倍的电子显微镜问世后,人们发现了比细菌还要小很多的生物——病毒。(9)课件展示教材P19下方的四幅图。(10)交流:说一说,从这四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11)总结:随着显微镜的问世,人们探索弱小生物的步伐从未停歇,先是发现了酵母菌、霉菌等,随后是细菌,然后是更弱小的病毒。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像酵母菌、霉菌、细菌和病毒等体形弱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巨人”(1)讲述:在“微生物王国”中也有特殊的“公民”,如蘑菇和木耳,它们是“微生物王国中的巨人”,用肉眼就可以清晰看到。(2)课件展示教材P20上方的三幅图。(3)交流:根据这三幅图,谈谈你的看法。(4)教师提醒:在野外不要随意采摘、食用蘑菇,有些蘑菇含有剧毒!(5)讲解种蘑菇的方法:作为课后任务布置。,留出一个小口。—15天,菌包上面会长出菇蕾。勤喷少量水,保持表面潮湿。!:..(三)整理,下课。虽然大部份的微生物我们用肉眼看不见,可是它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就连我们人体的皮肤上、口腔里,甚至肠胃道里,都有许多微生物。85千米的高空、11千米深的海底、2000米深的地层、近100℃的温泉、零下250℃的极端环境下,均有微生物存在。至于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的地方,也正是微生物生长生活的适宜条件。因此,人类生活在微生物的汪洋大海之中,但往往是“深在菌中不知菌”。微生物会萃最多的地方是土壤,土壤是各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大本营,任意取一把土或者一粒土,就是一个微生物世界,不论数量还是种类均不少。在肥沃的土壤中,每克土中含有约20亿个微生物,即使是贫瘠的土壤,每克土中也含有3亿~5亿个微生物。空气里悬浮着无数细小的尘埃和水滴,它们是微生物在空气中的藏身之地。哪里的尘埃多,哪里的微生物就多。普通来说,陆地上空比海洋上空的微生物多,城市上空比农村上空的微生物多,杂乱肮脏地方的空气里比整洁卫生地方的空气里的微生物多,人烟稠密、家畜家禽聚居地方的空气里的微生物最多。各种水域中也有无数的微生物。居民区附近的河水和浅井水容易受到各种污染,水中的微生物比较多。从人和动植物的表皮到人和动物的内脏,也都时常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如大肠杆菌在大肠中清理消化不完的食物残渣。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大肠杆菌还是人肠道缺少不了的帮手呢!把手放到显微镜下观察,一双普通的手上带有细菌4万~40万个,即使是一双刚刚用清水洗过的手,上面也有近三百个细菌。人们在握手时,会把许多细菌传播给对方,所以握手也可能传播疾病。:..叫霉菌。食物等物品的发霉,就是霉菌在其上生长发育的结果。知道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像酵母菌、霉菌、细菌和病毒等体形弱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知道蘑菇、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能利用显微镜分别观察霉、酵母菌的玻片标本,发现看似不同的霉具有相同的结构,明确霉是一种微生物、酵母菌也是一种微生物。阅读资料,了解更多的微生物,了解精确度更高的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比细菌更小的病毒。乐于观察了解更多的微生物,认真观察与比较,积极分享与交流。懂得人类在探索弱小世界的过程中向来在不断努力,意识到科技进步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老师给我的评价:注: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学****情况在相应的栏目内画“√”,教师在最下面的一行中给出评价,用、、的符号表示。:..。有的微生物对人类有益,可以匡助人们消化食物、治疗疾病;有的微生物对人类有害,感冒、痢疾是由肉眼难以观察到的有害微生物引起的。因此,微生物对人类有利有弊。知道人们通过控制霉菌的生长条件来防霉。,能根据已有知识进行猜测,制定调查计划,根据调查报告进一步理解微生物对人类有利有弊。根据玉米防霉的方法,能够归纳并列举防霉技术的应用。通过阅读材料,了解青霉素的发现历程,能够初步理解药物的治疗原理。通过阅读材料,知道少年儿童应该如何保证用药安全。、STSE积极了解并辩证看待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懂得有利的方面要加以应用,不利的方面要注意避免,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惯。初步认识到人们研究微生物取得发展和成果后,可以对微生物加以防控与利用。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1课时(一)教学导入(1)复****什么是微生物?(2)学生汇报: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像酵母菌、霉菌、细菌和病毒等体形弱小、:..(3)交流:2022年年初,受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我们国家经历了一场疫情谨防战,说一说,你对这次疫情的感受?在疫情期间,有哪些事让你印象深刻?(4)学生自由发言。(5)思量:从这次疫情我们可以看出,病毒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影响的。想一想,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二)(1)分组,确定调查题目,制定调查计划。(2)教师示例讲解“第五组微生物和我们的关系调查计划”。(3)各小组调整修改调查计划。(4)调查并记录:根据调查计划各自分工协作,并将调查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5)交流:各小组根据调查报告,交流对微生物的认识。(6)汇报:教师可适当引导归纳。并展示教材P22上方的微生物利弊归纳图。微生物对人类有益,例如:在食品创造方面,人们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面包、酿酒、制作腐乳、生产酱油和醋等;制作药品,青霉素和头疱治疗疾病;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可促进人体消化;微生物还可以促使动植物腐烂,使其变成腐殖质。微生物对人类有害,例如:微生物引起食物腐烂,霉菌可使粮食、水果发霉。酵母菌可使饭菜变馊;细菌可引起疾病,像新冠肺炎、感冒、肠炎等,引起健康问题;微生物还可以引起霉变,使衣物和家具发霉。(7)小结:微生物对人类有利有弊。随着关于“微观生命世界”的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生产生活也有了极大的改变。(1)讨论:生活中,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防止玉米发霉?(2)学生自由发言。(3)交流:,分别用的是什么防霉方法??(4)小结:晾晒、真空包装、做成罐头、冷冻,分别应用了减少含水量、隔绝:..防霉技术,让食物更好地保存下来。(5)思量: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使用了防霉方法?食物的保存对我们有什么影响?(1)自主阅读材料:教材P23青霉素的发现。(2)交流:阅读材料后,你知道了什么?(3)讲述:,要提前告诉医生;,用法用量要精确;,要立刻告知大人;,不吃过期药;。(三)整理,下课。人体每一平方厘米的皮肤至少携带有2000个细菌,这些细菌在进食、在繁殖,甚至在转移。我们可以将微生物当做亲密的家庭成员,因为它们存在于空气和食物中,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将通过一个真正的故事来说明微生物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的影响。1999年10月,在伦敦,两列对开的列车迎头相撞,撞击引起爆炸,造成31人死亡,400多人受伤。有一个名叫蒂姆·斯特菲尔德的伤者,全身二分之一的皮肤都被烧掉,不久后就被感染,因为皮肤是避免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但更糟糕的是,他是被一种抗药能力很强的肠球菌VRE所感染,这种超级细菌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已经形成对所有常规抗生素的抗性。幸运的是,新的抗生素拯救了他的生命。微生物虽然能够致病,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人类当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份。:..知道微生物与我们密切相关。有的微生物对人类有益,可以匡助人们消化食物、治疗疾病;有的微生物对人类有害,感冒、痢疾是由肉眼难以观察到的有害微生物引起的。因此,微生物对人类有利有弊。知道人们控制霉菌的生长条件来防霉。针对微生物与我们的关系,能根据已有知识进行猜测,制定调查计划,根据调查报告进一步理解微生物对人类有利有弊。根据玉米防霉的方法,能够归纳并列举防霉技术的应用。通过阅读材料,了解青霉素的发现历程,能够初步理解药物的治疗原理。通过阅读材料,知道少年儿童应该如何保证用药安全。积极了解并辩证看待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懂得有利的方面要加以应用,不利的方面要注意避免,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惯。初步认识到人们研究微生物取得发展和成果后,可以对微生物加以防控与利用。老师给我的评价:注: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学****情况在相应的栏目内画“√”,教师在最下面的一行中给出评价,用、、的符号表示。、动物与动物或者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大部份来自于微生物。知道防控传染病的三条基本原则: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知道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1918年世纪大流感”材料,知道传染病的威力,意识到传染病的危害。通过折纸活动,将此过程类比传染病的传播,从而猜测出传染病的传播路线。在了解传染病的传播路线基础上,能够分析出新冠肺炎的传染路线。以及通过我国成功防控新冠肺炎的案例,知道防控传染病的三条基本原则。、STSE初步意识到传染病的危害后,知道讲究环境卫生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卫生****惯。:..增强自身预防疾病的意识,能够做到在传染病发生的时候,知道如何防控。教师准备:纸、教学课件。学生准备:纸、记录笔、活动手册。1课时(一)教学导入(1)复****上节课我们学****了微生物与我们的关系,请说一说微生物对人类的利与弊。(2)学生自由发言。(3)思量:同学们知道传染病吗?它和微生物有什么关系呢?(4)讲述: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者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大部份来自于微生物。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索《传染病的防控》。(二)(1)自主阅读教材P24“1918年世纪大流感”材料(2)讨论并汇报:从材料中,你知道了什么?(3)思量:想一想,传染病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呢?(1)动手操作:拿出一张纸,将纸对折1次、2次、3次……试试看,你最多能对折几次?(2)交流:,纸的层数变化有什么规律?,算一算对折30次,纸会变成多少层?,你发现了什么?(3)学生汇报发言。(4)讲述:如果把这个过程比作传染病在人际间的传播,假设每传染一次用时1天,如果这个过程不受控制,从最初惟独1个人感染,到让全球76亿人全部被传:..染,仅需33天的时间!实际传播会更复杂多变。也许1人会传染不少人,成为病毒“超级传播者”……(5)探索:根据我们描述的传染病的传播方式,试着画一画传染路线图,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6)成果展示。(1)讲述:在2022年开始肆虐的新冠肺炎传染病的防控过程中,相对于全球的疫情扩散凶猛程度而言,我国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防控效果,赢得了国际上广泛的赞誉。(2)分组交流:结合你了解的事例和自己画的传染路线图,说一说我国是如何成功防控此次新冠肺炎传染病的。(3)汇报:(汇报时,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归纳)将病人隔离起来,是为了隔离传染源;公共场合佩戴口罩,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提倡科学饮食、加强锻炼,是为了增强个人体质,降低感染的几率。(4)小结:防控传染病有三条基本原则:;;。(5)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P26的五幅图片。(6)分组讨论并汇报:上面图中的做法,是针对新冠肺炎是针对新冠肺炎传染过程中的哪条防控基本原则?作用是什么?(7)小结:感觉不适,及时就医,请假歇息是为了隔离传染源;公共环境按时消杀、勤洗手、不会萃,保持1米距离、使用公筷公勺都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8)讲述:防控传染病除了上述的三条基本原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措施——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能够快速、显著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我们应该按照国家的免疫规划,及时配合打预防针(疫苗)。(9)思量: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传播机制,像细菌性痢疾是通过人体消化道传染的。如何防控这样的传染病?(10)自主阅读学生活动手册P8的案例。说一说,从材料中,你学到了什么?(11)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活动手册P8的五幅图片。想一想,请用防控传染病的三条基本原则来分析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说说下面的做法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12)小结:喝生水、生吃不净瓜果是不正确的,生水和不净的瓜果容易携带病毒,预防肠道传染病应该防止病毒从饮食进入人体;生食熟食分开是正确的做法,也是防止病毒通过食物进入人体;饭前便后洗手是正确的做法,防止病毒通过接触进入人体;保持环境卫生是正确的做法,防止病毒从呼吸道进入人体。(三)整理,下课。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其中用细菌或者螺旋体制作的疫苗亦称为菌苗。疫苗分为活疫苗和死疫苗两种。常用的活疫苗有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鼠疫菌苗等。常用的死疫苗有百日咳菌苗、伤寒菌苗、流脑菌苗、霍乱菌苗等。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者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创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挠病原菌的伤害。疫苗普通分为两类: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预防性疫苗主要用于疾病的预防,接受者为健康个体或者新生儿;治疗性疫苗主要用于患病的个体,接受者为患者。中国预防接种的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疫苗的开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且成本很高。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对于家庭来说也是减少成员疾病发生、减少医疗费用的有效手段。知道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者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大部份来自于微生物。知道防控传染病的三条基本原则: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知道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通过阅读“1918年世纪大流感”材料,知道传染病的威力,意识到传染病的危害。通过折纸活动,将此过程类比传染病的传播,从而猜测出传染病的传播路线。在了解传染病的传播路线基础上,能够分析出新冠肺炎的传染路线。以及通过我国成功防控新冠肺炎的案例,知道防控传染病的三条基本原则。:..初步意识到传染病的危害后,知道讲究环境卫生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卫生****惯。增强自身预防疾病的意识,能够做到在传染病发生的时候,知道如何防控。老师给我的评价:注: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学****情况在相应的栏目内画“√”,教师在最下面的一行中给出评价,用、、的符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