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比伐卢定抗凝机制篇.pptx

格式:pptx   大小:3,028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比伐卢定抗凝机制篇.pptx

上传人:文档大全 2018/1/10 文件大小:2.9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比伐卢定抗凝机制篇.ppt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比伐卢定抗凝机制
目录
传统抗凝药物作用靶点及分类
比伐芦定创新机制带来更多临床获益
凝血瀑布及不同抗凝药物作用靶点
外源性凝血途径
XIa
IXa
Xa
Ⅱa(凝血酶)
Ⅰ(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XIIa
内源性凝血途径
VIIa
血管内皮损伤
组织损伤
XII
XI
IX
X
VII
(各级凝血因子参与凝血反应的模式图与抗凝药作用位点示意图)
Ⅱ(凝血酶原)
Ⅴ、Ca2+、PF3
Ca2+ 、Ⅷ
磺达肝癸钠
比伐芦定
肝素、
依诺肝素
凝血酶是血管损伤、凝血及血小板激活的纽带,不同抗凝药物的作用部位不同,但最终都会抑制凝血酶的功能
抗凝治疗的关键:平衡缺血同时减少出血
Steg PG, Huber K, Andreotti F, et al. Eur Heart J. 2011;32(15):1854-64.
指南推荐对ACS患者进行缺血和出血风险的评估
根据缺血和出血风险评估、抗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优化药物选择
减少出血事件成为进一步提高治疗结果的主要目标
出血危险
缺血危险
抗凝治疗
传统抗凝药:第一代肝素分子量大,抗凝疗效不可预测
1916年发现,肝素分子量3000-30000ku的硫酸多糖(现称作“普通肝素”),通过与抗凝血酶结合,形成肝素-抗凝血酶复合物,抑制凝血酶活性
普通肝素的发现开启了抗凝治疗的历史篇章,大大改进了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手段,且价格低廉
普通肝素虽然广泛用于临床,但存在分子量大、半衰期短、需要频繁监测凝血指标、易引起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普通股肝素抑制多种凝血因子,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普通肝素
平均分子量15000d
有相似的抗Xa与抗IIa活性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38(12):828-832
第二代:低分子肝素分子量更低,半衰期更长
20世纪80年代,1987年,全球第一个低分子肝素(LMWH)——那屈肝素出现,之后,其他低分子肝素陆续开发成功。
与普通肝素相比,LMWH凭着半衰期长、不需频繁监测凝血指标、生物利用度高、使用方便,较少引起HIT等优势,逐步取代普通肝素
LMWH是从普通肝素分离而得,但LMWH分子链较短,主要与抗凝血酶、Xa因子结合成复合物发挥抗凝,对其他凝血因子影响较小。
低分子肝素
平均分子量4000-5000d
抗Xa大于抗IIa活性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38(12):828-832
第三代:磺达肝癸钠选择性抑制Xa因子
磺达肝癸钠是完全人工合成的戊糖,其设计基础是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中均包含的天然戊糖结构。通过改良结构,磺达肝癸钠对抗凝血酶的亲和力显著增加,快速抑制Xa因子
磺达肝癸钠需依赖于抗凝血酶,且只能抑制游离的Ⅹa因子,不抑制与凝血酶原结合的Ⅹa因子,而体内大部分以结合的形式存在,所以磺达肝癸钠不能完全阻断凝血酶的生成,故其抑制接触性血栓的能力很弱,一般不用于PCI手术(F/AHA/SCAI PCI指南中评为ⅢC级)
戊糖
分子量1728d
只有抗Xa活性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38(12):828-832
出血风险
肝素抗凝
尽管不断进步和创新,肝素类抗凝药物存在局限性
高出血风险人群使用肝素进行存在局限性,难以平衡抗凝和出血的关系,增加出血风险
比伐芦定为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特异性可逆与凝血酶结合
比伐芦定是凝血酶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的直接抑制剂
比伐芦定提供有效的凝血酶抑制防止血栓形成和凝血酶介导的血小板效应
Weitz JI et al. Thromb Res. 2002;106:V275-V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