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文档名称:

葫芦丝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3,583KB   页数:3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葫芦丝课件.ppt

上传人:小枷 2018/1/11 文件大小:3.50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葫芦丝课件.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葫芦丝
葫芦丝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筚”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公元前5世纪)。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常用的调为降B、C、F等调。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葫芦丝的音域
主音管音阶排列(以全按下主音管一至七个音孔吹奏作“so1嗦5为例”)从下到上依次为“mi咪[3]”.“sol嗦[5]”.“la拉[6]”.“si西[7]”.“do多[1]”,“re瑞[2]”,“mi咪[3]”,“fa发[4]”,“sol梭[5]”,“la拉[6]”.
副主音管无按音孔,在葫芦主音管左右两侧,在葫芦丝吹奏时,如将副音管底端软塞取出,装有簧片的副管音就与主管音一同响起,但副管音只能发一个音. 只能发出与主管的共鸣的和音。通常左面附管发“3”音,右边附管不发音(或发低音6音)。
现常用的葫芦丝有C调,小D调,降B调,F调,G调等几种
葫芦丝调的划分
:小B调、小降B调、小A调、小G调
:小F调、小E调、小降E调、小D调
:小降D调、小C调(初学者首选)、 B调
:降B调(初学者首选)、A调(初学者次选)
:降A调、G调
:降G调、大F调
:大E调、大D调、大C调
除常用调之外,其余调均属特制演奏型。
葫芦丝的演奏技法

单吐。音符上方用“T”标示。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单吐又可以分为断吐和连吐两种。
双吐。在“吐”字发出后,立即加发一个“苦”字,将“吐苦”二字连接起来便是双吐。双吐的符号是“TK”。
三吐。三吐实际上是单吐和双吐在某种节奏型上的综合运用,符号为“TTK”或者“TKT”,即“吐吐苦”或者“吐苦吐”。
:连音是常用技巧之一。适用于抒情如歌的乐句或乐段。用符号“⌒”(连音线)表示,连音线内的音除了吐第一个音,其余的音均不用吐,吹奏连音时要强调连贯、流畅。
:滑音及技法在葫芦丝演奏中被广泛使用,其效果具有圆滑、华丽的特点,应用滑音技法可以模拟人声和弦乐器上的抹音效果。滑音又有上滑音、下滑音、复滑音三种。
葫芦丝的演奏技法
4. 颤音:颤音是由两个不同音高的音快速交替出现而构成。具体要求是原音发出后紧接着快速而均匀的开闭其上方二度或三度音的音孔,符号为“tr”或“tr ~~~~ ”
5. 叠音、打音:两种演奏的技法和效果上差不多,就是在某个音出现前的瞬间加奏一个时值极短的高二度过三度的音,叠音用符号“又”表示,打音用符号“扌”表示。
葫芦丝的品种和装拆
云南葫芦丝——音色甜美、圆润、清析,属标准传统型葫芦丝,具有鲜明的傣族风格
北方葫芦丝——音色粗犷、开放,音量大。但有的葫芦丝比标准传统型葫芦丝少一个音
可拆卸葫芦丝——主管、附管都可以从葫芦上拨下来,便于专业人员维修,也便于使用者作细微调整。
不可拆卸葫芦丝——主管、附管粘接在葫芦上,非专业维修人员不能拆卸。
葫芦丝的发展和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箫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箫。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在中国民族乐器大花园中,它已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1980年初,中央民族乐团访日小组,曾用这种新葫芦箫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欢迎和好评。同时,葫芦丝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受到广大中小学生、音乐爱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爱。
知名代表曲目
《月光下的凤尾竹》
《婚誓》 1957年电影《芦笙恋歌》主题曲
《多情的巴乌》《竹林深处》
《山寨情歌》《侗乡之夜》《瑶族舞曲》
《月夜》《竹楼情歌》《放马山歌》
《美丽的金孔雀》《军港之夜》
《梦回景颇山《勐养江畔》《古歌》
知名代表曲目
《金色的孔雀》《知音》《刘三姐》《铁血丹心》
奥运喜讯传金湾打跳欢歌《天涯歌女》《渔乐》
《蓝色的香巴拉》《赶摆》
《迷人的葫芦箫》《景坡山》
《版纳之夜》《金孔雀与凤尾竹》
《云之南》《泸沽湖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