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重要事件之一。她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更以革命理想、英雄气概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历史可以远去,但精神光照千秋。
红军长征简要历程
一、于都河畔十送红军
1934年10月10日起从江西瑞金、兴国等地出发的中央红军,在10月16日晚会聚到了于都河畔东门渡口。 当年只有7岁的丁张发紧盯着眼前快步走过队伍,希望能从中找到父亲的身影——他听说,父亲前些日子在反“围剿”中负伤了。 很多人都与丁张发一样,希望再看一眼自己的亲人——在丁张发的家乡于都,,几乎每个家庭都与红军有着直接的关系。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就像这首闻名遐迩的《十送红军》所唱的,这个雁阵惊寒时节的血色黄昏,从此成了多少人一生难以忘怀的记忆。 “再次回到家乡都是15年后的事了。”老红军钟明到现在还后悔当初没有回到离渡口不远的家中看看。”
红军长征简要历程
他回忆,虽然没有人告诉他这一次要走到哪里去,但自己却敏感地意识到,这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行军——空了许久的子弹袋都装满了,每人都背了大量粮食,身上挂着好几双当地群众送的新草鞋。 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惨败,中央红军在赣南这块曾经养育过他们的红土地上失去了立足之地,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从10月16日到19日,。一年之后,当钟明跟随毛泽东到达陕北时,他们的队伍仅剩7000人。 如今已80多岁的丁张发老人一次次拒绝了随子女到城里居住的建议,执意住在渡口边的老屋里,守望着“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
红军长征简要历程
二、遵义会议历史转折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从此扭转了中国革命的命运。在黔北小城遵义秘密举行的这次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在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下,此时,。中央红军面临着第五次反“围剿”后最艰难的危局。 毛泽东在会上进行了长篇发言。他用中国革命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给革命事业带来的危害,用粉碎敌人前四次“围剿”的事实,说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党在制定战略战术上犯错误的结果……
红军长征简要历程
3天的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取消了博古、李德最高指挥权,会后成立了“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用兵如神的毛泽东以一系列军事史上罕见的大手笔指挥红军时西时东、影南实北,牵着蒋介石及其国民党军的鼻子在黔滇之间来回调动,最终跳出了40万国民党军的包围圈。在千山万水间从容飞渡,中央红军最终实现了遵义会议确定的渡江北上的战略方针。 以遵义会议为起点,全党全军开始了以毛泽东军事战略战术思想为指导的新的历史时期。
红军长征简要历程
他的声音在我们背后渐渐消失,前面又传来另一个宣传员的声音:“同志们,响枪的方向就是会宁!我们用战斗的胜利来庆祝三个方面军的大会师!同志们……” 跑着跑着,前面又传来命令:“背包靠右放下!”放下背包,大家跑得更快了。东方发白时,我们登上了和会宁只隔一条河的北山坡,会宁城的全貌尽收眼底。而这时进犯会宁的敌人,已经被我们大部队击溃了。 我们还没来得及下山,站在高处的同志们忽然喊起了口号:“红军大会师万岁!”“中国工农红军万岁!” 我们再也忍不住了,一下子都涌到山顶。只见二、四方面军的先遣部队,浩浩荡荡地从东南方向的大道上走来。招展着的红旗,像一个引路的向导,慢慢地把这股铁流引向会宁城。顿时,会宁城的门口插满了红旗,走在最前面的是我们红一方面军七团的红旗。
红军长征简要历程
四、中国革命胜利前奏
  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是多方面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 首先,它宣告了国民党围追堵截红军的破产,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并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鼓舞了广大的革命人民。
其次,红军长征的胜利,保留了红军的骨干,锻炼和造就了大批的人才,集中了各路红军的经验和特长,使红军成为一支更加坚强的部队。 再次,红军长征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使全国革命的重心移到了靠近抗日前线的西北,为革命新高潮的掀起、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发展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红军长征简要历程
长征胜利是中国革命第二次由失败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是此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