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区域民俗与地方艺术:造型类民俗艺术研究的几个问题.docx

格式:docx   大小:26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区域民俗与地方艺术:造型类民俗艺术研究的几个问题.docx

上传人:fxxwwxb 2024/4/21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区域民俗与地方艺术:造型类民俗艺术研究的几个问题.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区域民俗与地方艺术:造型类民俗艺术研究的几个问题 】是由【fxxwwxb】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区域民俗与地方艺术:造型类民俗艺术研究的几个问题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2—区域民俗与地方艺术:造型类民俗艺术研究的几个问题摘?要:民俗艺术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文化物象,是民众现实生产生活的重要部分。研究民俗艺术必须要关注其所处的外在环境,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观察民俗艺术及其参与且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生态,必须关注艺术形式本体及其所发生关系的民众的生产日常生活,必须关注创造并传承民俗艺术的民间艺人。要通过个案研究进而关注该类艺术形式自身嬗变的文化逻辑及现实影响力的实现,特别是在当下社会文化意义重塑过程中的生存智慧与发展脉络。关键词:民俗艺术;文化逻辑;艺术民俗学民俗艺术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研究对象,学者们采用了多种多样的研究角度以及方法,产出了一大批很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并由此形成了一些新兴交叉学科,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艺术民俗学与民俗艺术学。其中,艺术民俗学是张士闪一直深耕的学术领域,其著作《艺术民俗学》于2000年出版,且在2006年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8年教材修订版《中国艺术民俗学》出版,2021年获教育部首届国家优秀教材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除了《中国艺术民俗学》《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西小章村》等著作外,张士闪及其团队还主编了出版7册《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13辑《节日研究》、20册《山东村落田野研究丛书》等,产出了大量的学术论文,这些成果大多围绕艺术民俗学展开,或与艺术民俗学密切相关。正是由于张士闪试图通过观察“民众个体在艺术发生的生活现场所体现出的生存智慧与自我生成”,积极去“认知、理解和阐释乡民艺术背后的生动鲜活的民间传统”,从而直接推动了民俗艺术研究与民俗艺术学的建设工作。为了进一步建设中国特色艺术民俗学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深化中国本土艺术研究,张士闪组织申报获批了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民俗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思路出发,梳理与艺术民俗学研究相关的知识积累与学术实践,揆理度势地推进中国艺术民俗学专题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探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非遗保护等国家重大文化战略的方式方法。—15——2—造型类民俗艺术是民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其开展的研究工作是该重大课题的应有之义,即围绕造型类民俗艺术从形态研究、个案分析两个维度探索其传承机制和保护策略,是努力为总课题研究提供现实依据与材料支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区域民俗与地方艺术互动的多维视角主要围绕造型类民俗艺术研究展开,探讨当下民俗艺术研究中的几个问题。—3——4—一、作为研究对象的造型类民俗艺术准确而具体的研究对象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必需,也是阐明本研究工作合法性、必要性的前提。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造型类民俗艺术,本就是一个复合型的词语组,如果不解释清楚,很容易造成后期研究的混乱,也不利于学界的交流与接受。造型类民俗艺术涉及造型类、民俗、艺术三个名词,对三个名词的探究将有利于更好地阐明本文的研究对象。虽然民俗与艺术作为两个所指明确的词语在《史记》《后汉书》中早已有之,但是二者组合成为一个词语,且作为学术概念出现却是源自成立于1926年日本的“民俗艺术之会”。该学会创办有自己的学术刊物《民俗艺术》,且连续出刊近50期,从而使得“民俗艺术”的概念得以广泛传播。等学者也都不同程度地关注到了民俗艺术。关于民俗艺术的概念,陈绘将其界定为“劳动群众在民间****俗中,为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所共同进行的活动,并且作为****俗惯制和生活经验而世代传承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民俗艺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的、生活的艺术。”陶思炎认为,“民俗艺术系传承性的民间艺术,或指民间艺术中融入传统风俗的部分。它往往作为文化传统的艺术符号,在岁时节令、人生礼俗、民间信仰、日常生活等方面广泛应用。”叶大兵认为民俗艺术“是指历代人民在创造、传承、享用的民俗文化事项中,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类情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艺术形式。”张道一认为“与民俗有关的民间美术可以成为‘民俗艺术,但绝非所有的民间艺术都是民俗艺术。”无论是陈绘、陶思炎、叶大兵、张道一四位如何从自我研究的视角对民俗艺术进行界定,但都在民众创造、传承、与****俗密切相关等方面有着相对一致性的认同。—15——4—李心峰根据艺术自然发生和实际存在的“亲缘性”將其分为文学、美术(又称造型艺术)、演出艺术、映像艺术等四大类别,其中美术(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书法、实用—装饰工艺艺术。可见,李心峰是将美术等同于造型艺术。祝帅从我国艺术创作现状出发,将造型艺术界定为“包括但不限于绘画(含国画、油画、版画、水彩、壁画、漫画、综合材料绘画等)、雕塑、书法篆刻、工艺美术、艺术设计(含平面设计、建筑环境设计、服装首饰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各种新媒体设计等)、实验艺术(或称现代艺术、跨媒体艺术等)等具体的艺术类型。”这种界定的范围更为扩大,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对当下诸多新艺术形式的覆盖。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将本研究中的造型类民俗艺术界定为出于自身或群体的物质与精神生产生活需要,民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享用、传承且具有典型区域民俗性及形象性的艺术形式,包括年画、剪纸、泥塑、刺绣、纸扎等众多民间艺术形式。需要说明的是,张士闪承担的重大课题中关于民俗艺术个案研究的子课题分别为语言类民俗艺术研究、表演类民俗艺术研究、造型类民俗艺术研究。虽然不能确定是否能够实现对民俗艺术研究全面无遗漏的覆盖,但是此三个子课题是基于团队研究基础及研究触角所及而确定的,自有其合理之处。—5——16—关于民俗艺术的分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陶思炎认为民俗艺术有民俗造型艺术与民俗表演艺术之分。二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民俗造型艺术以有形的物质形态为依托,民俗表演艺术以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见陶思炎《论民俗艺术传承的要素》(《民俗艺术》2013年第1期)。按照陶思炎的分类方法及分类标准,其所指的民俗表演艺术在某种意义上包涵本文所及的语言类民俗艺术与表演类民俗艺术。这种区别既说明学术界对民俗艺术的关注,又说明学者所关注到的视角各有不同。子课题的确定并非要对民俗艺术进行全面研究,而是基于三个子课题的拟定范围,分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类型互补、个案互证的研究,通过深描个案与聚焦问题,努力实现从个案分析上升到理论概括,最终服务于总课题的研究。故,本研究中造型类民俗艺术的界定也未能做到一个完全闭环的概念,而是基于本子课题研究需要的選定。二、艺术活动与区域民俗互动而生的民俗艺术艺术是民众个体或群体的生产生活实践创作的文化物象,基于或围绕该文化物象开展的活动都可称为艺术活动。区域民俗是区域内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世代相传且相对稳定的文化事象。民众在区域民俗影响下开展艺术活动生成的具有典型地方性的文化物象,即本文所及的民俗艺术。—7——6—考虑到语法特征的差异,艺术活动既可以视为一个名词,也可以视为一个动词。作为名词的艺术活动,是对基于或围绕文化物象开展活动的整体性或概括性称谓,侧重于强调结果。作为动词的艺术活动,是对基于或围绕文化物象开展生成或承继活动的动态性称谓,侧重于强调动作。区域民俗是一个名词,是对区域内诸多民俗事象的整体性代指。作为名词的艺术活动与区域民俗有诸多的交集,交集部分的艺术形式即民俗艺术。作为动词的艺术活动与区域民俗也有诸多的交集,交集部分就成为区域民俗的组成部分。民俗艺术是区域民俗的重要构成,区域民俗又是民俗艺术的存续底色,故开展民俗艺术的研究离不开对所处区域民俗环境的关注,对区域民俗环境的关注是为了更好地在特定民俗语境中研究民间艺术的发生、发展、传承等,进而研究“不同社会文化系统下最具有日常性、最具有感性魅力的历史人生和现实存在”。故,研究民俗艺术必须关注其所处的区域外在环境,大到一个区域社会,小到一个村落家庭,甚至相关的艺人个体等。造型类民俗艺术以民众可观可感的形式存续在民众生产生活之中,是民众生产生活中参与创造并享有的传统文化符码和民俗生活物象,且依然在民众日常生计、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艺术是依托于区域性的民俗而存在的,存续于民众有序的民俗活动之中。在民俗艺术与民俗的互动过程中,民俗艺术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区域民俗也因民俗艺术的参与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民俗是长期存在的,因为民俗是民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以为俗的文化物象,并构成了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文化背景的一部分,而非单纯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民俗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任何一地的民俗都是依托于民众的生产生活而存在,民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寄生于其中的民俗也是“一个不断流动、演变的流动体,始终处于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之中”,而与民俗相伴生的民俗艺术具有一定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势必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持续投射在随时代而不断丰富发展的民众动态心理结构中。故,研究民俗艺术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观察民俗艺术及其参与且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生态。—7——16—民俗艺术“通过形式以及形式与日常生活特定方面的联系,成功地唤起观众的某种情感反映。”民众的趋利性、实用性心理与区域民俗共同催生了民俗艺术,而社会流通交换领域的介入,使得民俗艺术完成了从文化物象到文化商品的身份转换,一定的经济利益也成为助推民俗艺术传承的一种方式。“民俗艺术在时间不断持续中的更迭延续,以及创造者与创造者之间的代代传袭、创造者与享用者之间的经久相承”,并不是一种看不见的技艺传承,而是借助一定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材料且生成一定的艺术形式来实现的。不同地域的同类民俗艺术采用的材料也截然不同,因为其大多选择当地常见且易获得的材料,得之便宜,用之便宜。如民众日常生产生活中常用的编结民俗艺术品,东部的冀鲁地区民众多用柳条编制,中部的山西永济民众多用麦秆编制,西部的青藏地区民众多用牛皮绳编制,南方的福建民众则用竹子编制。如果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不留意制作民俗艺术的原材料,就很难真正读懂当地民众创造传承的民俗艺术形式及其在民众特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也就无法找到其能够在当地社会中得以长久存续的根本理由。当然,民俗艺术的价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靠其所具备的某种功利性获得民众的情感认同进而得以实现的,而这种情感认同的发生及发挥作用是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实现的。故,研究民俗艺术必须关注艺术形式本体及其所发生关系的民众的生产日常生活。—15——8—广大民众是民俗艺术的造物者,而民俗艺术的实用性功能“是民俗艺术创造主体进行艺术创造时的动力来源”。“任何事情的起源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开端,以事件的发生作为起源,必然导致起源的绝对化,并且无法解释知识结构的生成机制。”鉴于包括民俗艺术在内的民间艺术的特殊性,我们很难考究某一个或某一类民间艺术起源的准确时间点或个体造物者,因为任何一种或一类民间艺术都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多人甚至跨时代的群体在历时性的实践活动中才得以生成的,“体现出的是民众群体的集体意识和共同体验,但这种意识和体验又是无数个体在自觉的民俗活动中塑造的”。当然,一个个具体的民俗艺术品虽然是社会个体所制作,但“它是通过个体制作抒发群体情感,表达共同的风俗信仰。”—9——16—这并不影响我们清晰地将广大基层民众认定为民俗艺术的创作者,因为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才最终促生了民俗艺术的存在,是民众生产生活其中的集体意识使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实际生产生活需要的主动作为。“他们心中揣着众多的民俗观念,通过掌握的制作技艺,自觉主动地遵循民俗生活时间节奏和民俗活动事象的安排,适时生产制作各式各样的民俗艺术品”,也直接丰富了区域内的民俗艺术形式,充沛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对于民俗艺术造物者的关注,是学术研究中以人为本的表现,也是对他们特定生产方式和生活经验的关注,从而了解与熟知民众参与其中的生产生活的运行机制与所体现的民众的生存智慧,也将能够使承继于其中的民俗艺术更加具有灵动性和生命力,从而在社会发展中持续发挥作用。故,研究民俗艺术必须关注创造并传承民俗艺术的民间艺人。关于民俗艺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就是从民众过往的生产生活出发,努力提升民众当下的生产生活水平。“对往昔旧物的欣赏和固守”不是应有的学术研究的态度,研究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和未来。”开展造型类民俗艺术的专题研究,对于挖掘传统文化蕴涵的时代价值,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1——10—三、艺术民俗学对民俗艺术的观照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民俗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组成部分,造型類民俗艺术研究将坚持以艺术民俗学为学科本位,主要聚焦于区域民俗艺术形式个案的研究,并通过个案研究进而关注该类艺术形式自身嬗变的文化逻辑及现实影响力的实现,特别是在当下社会文化意义重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生存智慧与发展脉络。对艺术进行关注的视角有许多,但从民俗学的视角努力去探解艺术的起源、创作、传承、功能、价值、接受等系统过程,最终破解艺术活动与区域民俗间的内在关联无疑是张士闪的一个创造。民俗艺术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根本就在于“它所携带的对于民俗社会的参与性质”。围绕民俗艺术开展研究,就是要研究其“在社会生活整体中的功能结构与意义生成”。这就决定了无论是对何种民俗艺术形式进行研究,都要将其置于时代-国家整体文化语境中,借助其所涵载的民俗生活特质,坚持宏观把握与微观描述、个案分析与变迁梳理相结合开展类型或形态研究。开展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民俗艺术形式的个案研究利于双向动态把握艺术创造与区域文化以及文化生态转型进程之间的关系,便于对该类艺术形式的形式变迁、特质重构和价值重塑做出全面分析。立足于当下,我们要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该类艺术形式的当下生境及其自我文化逻辑的构成,勾勒该类艺术形式与当下社会的互动往来,从而实现对现实社会的关照。对民俗艺术的认知,我们要“放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相应的社会氛围中去获得,故要开展田野调查和社区调查,要了解其传承背景和社会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