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4
文档名称:

【01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修改版].pdf

格式:pdf   大小:5,853KB   页数:6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01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修改版].pdf

上传人:1781111**** 2024/5/11 文件大小:5.7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01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修改版].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01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修改版] 】是由【178111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01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修改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它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政策内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和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选择和确定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指的是一项政策由谁制定,它的合法化经过什么样的程序,目标群体是谁,适用范围和生效时间怎样,执行者是谁,主要的执行手段是什么等在政策文本上有正式规定的特征。:指的是具有不同政策效力的各项公共政策构成的一个统一的、相互作用的政策体系。5公共政策的结构:指的是公共政策系统各构成要素在时空连续区上的排列、组合方式及其各要素之间互动的相对稳定的方式。是公共政策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和秩序。:是一个由若干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政策子系统(要素)构成的一个政治巨系统。:指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和监控的行为者。: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政府能力:指政府在其职责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力,正确制定并有效实施公共政策的能力。:指政府在一个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社会里,运用公共权威,协调各类主体、维持公共秩序、满足公共需要、增进公共利益的能力。:指统治集团和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一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着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组织或团体活动要求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通常是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和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指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和行动步骤的过程。:就是指一个政策借用国采纳其他国家的公共政策、行政体制、制度和思想来解决本国所面临的政策问题。:指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根据政策规划建议和要考量的相关事宜,按照一定的决策制度和程序规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作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危机决策:一般要求组织(决策单位和人员)在高度逆境中(有限的时间、资源、人员的约束条件下)完成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即在一旦出现意料之外的紧急情况下,而通常需要打破常规程序和方法,省去决策程序中的“繁文缛节”,以尽快作出应急性非常规程序的决策。:所谓公共政策的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成现实的行动过程。公共政策的执行的本质是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践的所有行动的总和。: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就是评估主体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满足目标群体的需要、价值和机会的程度的活动。:为了确保政策过程各项活动的合法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纠正各个环节出现的偏差,提高决策目标实现的程度,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政策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和纠偏,这就是政策监控。:一项政策的稳定,往往要求构成该政策系统的各个政策因素和政策关系保持不变,业已形成的政策安排和政策结构也不做大的调整和变动。:是政策系统的一种常态表现,是政策系统对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说可以等同于政策变动,在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政策评估和监控所反馈的信息对原有政策中不适应政策对象和政策环境变化的部分,采取渐进方式,进行增删、修正和更新。:就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党和国家在处理公共领域内的公共事务时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准则或指南;在我国包括一系列的命令、通知、指示、条例、规定等。:是公共权威部门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调整和平衡社会利益关系,而遵循一定的制度和程序制定的行动指南和行为规范。: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采用第一种含义)分为自然和社会环境。29政策科学(德洛尔):研究如何运用有系统的知识、有结构的理性和有组织的创造性来改进社会政策制定,以制定更好的政策的一门跨学科的学科。30、公共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31政策过程模型:政策过程看成是一系列的政治活动,模型的中心是要求政策制定者“如何”去形成政策,或者说是“应该”如何形成政策,而不要求政策制定者对公共政策的实质进行评判。32、政策目标:政策制定者希望通:..33、政策合法化:政策方案经由特定国家机关的审议、修改、通过、批准、签署、公布等程序而获得合法地位或成为法律的行为过程。34、政策法律化:也称为政策立法。在现实生活中,政府的一些政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和修改,已经适于成熟和稳定,为了增加政策的权威性,有必要经过立法程序使之上升为法律,这就是政策的法律化。35、政策执行:在政策制定完成之后,将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变为现实的过程,是为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动态过程。36、政策工具: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与方式。37、公共政策评估(安德森):政策评价与政策(包括它的内容、实施及后果)的估计、评价和鉴定相关。38、公共政策控制:政策监控者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39、集团头脑风暴法:依靠一定数量专家的创造性思维来对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状况做出集体判断的创造性思维方法。40、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41、政策监督:政策监控主体以一定的制度、法规为依据,对政策系统的运行包括政策的制定、执行、:..42、政策终结: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43、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者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它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44、基本政策: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又称为基本国策、方针性政策、纲领性政策、根本政策。45、具体政策:是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也被称为部门政策或方面政策。它是针对具体的特定的问题作出的政策规定。46、战略性政策:政策主体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阶段上要达到的主导全局的根本目标以及为目标的实现所做的资源配置和行动步骤的设想。47、策略性政策:是政策主体针对某一特定形势制定的行动路线,是具体的行动路线。48、战术性政策: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战略目的,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解决某一局部问题的行动方案。49、公共权力:也称为国家权力,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利益或原则而对政治客体进行制约的能力或力量。50、公共利益:指与大多数社会公众的个体利益具有直接或间接相关性的、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利益。:..、公共目标:是以公共利益的维护、实现、发展为目的性的行动指标。52、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的维护、实现和发展有直接相关性的一切事务。53、公共问题:是指对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工作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社会矛盾问题。54、公共组织:是以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和增进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包括强制型的公共组织、半强制型的公共组织和非强制型的公共组织。55、问题:一定行为主体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状态。问题分为私人问题和社会问题。56、社会问题:社会的现存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57、社会公共问题:当社会问题超出了当事人,其影响波及到不直接相关的群体时,社会问题就成为社会公共问题。58、公共政策问题:公共权力部门感受到必须要解决某种社会公共问题,否则,可能产生极为消极的后果,于是把某种公共问题纳入解决议程,这时,社会公共问题转化成为公共政策问题59、政策诉求: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非官方的社会行为主体或者公共权力主体,就某一方面的实际问题向政府提出来的,要求政府采取或不采取行动的要求。60、政策分析:政府面对复杂的政策诉求和复杂的价值标准,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以政策问题专家为主体的政策分析:..研究,并以此作为政策选择和决定选择的基础。61、公共政策议程:指某一引起公共政策决定者深切关注并确定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以及正式提起政策讨论,决定政府是否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62、公众议程:指社会公众共同议论某个问题,并认为有必要提交公共权力机关采取措施予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63、、正式议程:指公共权力机关觉察到某一社会公共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广泛注意和议论,这个问题本身也确有解决的必要,从而把它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作为政策问题进行研究和处理的过程。正式议程本质上是一种行动议程。64、公共政策制定:是指公共权威部门为解决公共政策问题研究、提出和确定实施方案的决策过程。65、公共政策规划:指为了解决某个公共政策问题而研究和提出具体办法,并形成公共政策方案的过程。66、公共政策法规化:是使公共政策成为具有某种法律效力的社会规范的过程。它主要是在政府的活动范围内而不是在立法机关的活动范围内进行的。67、公共政策社会化:是公共政策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非法律化的社会规范的过程。68、公共政策执行:是指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69、公共政策执行的行政手段:是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及规章制度等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特点是:权威性、强制性、直接性、无偿性、时效性。70、公共政策执行的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特点是: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71、公共政策执行的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的各种关系的方法。特点: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规范性。72、公共政策执行的思想教育手段:通过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批评表扬等引导人们贯彻政策的方法。思想教育手段的最大好处是通过政府有计划的循循诱导,使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自觉地采取某种行为,因而不仅可以节省许多人力物力,而且更主要的是其效果能够牢固而持久。思想教育手段的特点是:引导性、人本性。73、象征性政策执行:即政策执行主体做表面文章或只做政策宣传,而不务实际,或者“阳奉阴违”或前紧后松,或敷衍塞责。其总的特点是政策最终成为一纸空文,根本谈不上解决什么具体的政策问题。:..、附加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整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了政策原定的要求,特别是执行者在现行政策的目标的基础上再自行增添了若干个新目标。“土政策”就是典型表现。75、残缺式政策执行:是指一项完整的政策在执行中只有部分被贯彻落实,其余则被弃置不顾,使政策内容残损不全,不能有效地、完全地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其典型表现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76、替代式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过程中被换上与现行政策表面上一致而事实上背离的内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典型表现。77、观望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执行主体总是被动观望:观上面的招数,等新政策出台;观上面的态度,看是否来硬的;观左右行动,看是否动真的。其特点是执行者采取一种“软拖”的手法,能拖就拖,实在不能拖的只得勉强执行。78、照搬式政策执行:主要指在折冲实施过程中,执行主体机械地照搬照抄。其特点是执行者把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严重地分离。79、公共政策评估:是指特定的评估主体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果、效能及价值所进行的检测、评价和判断。80、公共政策的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和评估内容不作硬性规定,对评估的最终结论也没有严格的要求,团体和个人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和:..81、公共政策的正式评估:是指法定的评估者依据事先制定的评估方案,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要求,对政策效果所作的评估。82、公共政策监控:是指为了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政策绩效的提高,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所进行的监督和控制。83、公共政策监督:是政策监控主体以一定的制度、法规为依据,对政策系统的运行包括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终结等活动进行监视和督促的行为。84、公共政策控制:是指政策监控者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实现与纠正的行为。85、公共政策调整:指政策主体依据政策评估的结果,对实施过程中的政策作出某些必要的补充或删减,修订或修改,从而使其更加完善的动态过程。86、公共政策周期:是指公共政策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过的一个循环。87、公共政策终结: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效,或引发了重大的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88、政策替代:就是用新政策替代旧政策,但所面对的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基本没有改变。:..、政策合并:是指旧的政策虽被终止,但部分实际功能并没有被完全取消,而是将其合并到其他政策内容中去。90、政策分解:就是将旧的政策的内容按一定的规则分解成几部分,每一部分形成一项新的政策。91、政策缩减:就是采用渐进的方式,一步步对政策进行终结,其目的是有效缓解因政策终结所带来的巨大冲击,逐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比较稳妥地实施终结,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损失。92、公共政策分析:是指依照政策方案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多种结果与相关规则,在各种已知备选方案中确定一个最好的政策方案的过程。93、公共政策的系统分析法:是一种根据公共政策客观具有的系统特征,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结构以及系统与环境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的先导政策分析方法。94、公共政策的定性分析方法:是指人们依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综合运用逻辑思维,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性质的分析、判断,进行政策分析和决策的一种技术方法。95、公共政策的定量分析法:指分析主体根据调查研究、资料收集以及预测所获得的信息情报,运用运筹学、统计学、数学、计量经济学、系统工程理论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立政策分析的数学模型,以分析某项公共政策的方法。:..、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97、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98、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的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99、决策权力: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100、集权制: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101、分权制: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102、监控系统: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103、决策目标:所谓决策目标,是指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决策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选:..104、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105、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106、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①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②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③重点关心两类因果问题。107、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同义语。108、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109、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110、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政策方案是粗线条的设计。内部因素、环境变量的不断变化,会带来更大的不可知性。因:..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111、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112、正式评价: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113、非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114、完全理性思维: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115、经济合理性思维: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渐进思维: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地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117、顺序决策思维:顺序决策思维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时候。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往往同时地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这种思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118、剧烈变革思维: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制定剧烈变革性的决策方案,迅速解决问题。119、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alex..osborn)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之间)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120、德而菲法:德尔菲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德尔菲”(delphi)命名。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121、系统: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122、系统方法: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123、系统分析: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124、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和高新化、高效化的科研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125、扁平式组织:扁平式组织削减了许多内部:..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扁平的学****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126、公共决策体制: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127、公共政策案例:公共政策案例就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128、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129、社会问题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130、公共利益: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131、公共责任: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132、公共政策理念:是公共政策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134、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135、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136、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137、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138、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139、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140、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141、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⑴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各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⑵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3)重点关心两类因果问题。143、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词。144、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但在实际中却是行不通的。145、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主人与再输入过程。146、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责任制、拟定政策方案的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147、政策协调:是指在政策实施中,采取适中方法调节各项活动,解决或消除各:..,引导各行政机构内部与各行政机构之间,或者与政策对象之间的互相配合协作,和谐一致地实现政策目标而采取的一种行为。148、追踪决策:决策调整方案也是从若干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进行比较分析,从而选择出的一个最佳方案。选择方案的过程,实际上是做出决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可称为追踪决策。149、正式评价:是指事先制定完善的评价方案,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150、非正式评价:是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151、公共政策评价:是指论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152、完全理性思维: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