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文档名称:

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专题练习及详细解析.pdf

格式:pdf   大小:4,996KB   页数:3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专题练习及详细解析.pdf

上传人:1781111**** 2024/5/11 文件大小:4.8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专题练习及详细解析.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专题练习及详细解析 】是由【178111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2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专题练习及详细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专题练****及详细解析笔记:18个文言虚词考频(04年-17年):而(9次)、以(8次)、其(6次)、于(5次)、之(4次);则、且、也、所(3次);乃、焉(2次);与、为、乎、因、者、若(1次);何(0次)。一、而(一)。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荀子《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书》)。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苏洵《六国论》)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可译为“如果”、“假如”。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閵相如列传》)。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①赂秦而力亏(苏洵《六国论》)②战败而亡(苏洵《六国论》)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司马迁《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常用词组:【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子《逍遥游》)【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出师表》)1:..【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张溥《五人墓碑记》)二、以(一)、对象。译为:拿,用,把。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苏洵《六国论》)。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归有光《项脊轩志》)、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译为:因为,由于。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张溥《五人墓碑记》)。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今以实校之。(司马光《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司马光《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二)连词。。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①樊哙侧其盾以撞。(司马迁《鸿门宴》),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苏洵《六国论》)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李密《陈情表》),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①相枕以卧(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三),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诸葛亮《出师表》)2:..(以:方位)(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四),认为。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任用。①赵以蔺相如为使使秦(《蔺相如廉颇列传》)(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常用词组:【以为】,把……当作或看作。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作为或制成。①秋以为期(《氓》)【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司马迁《鸿门宴》)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荀子《劝学》)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三、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失其所与(《烛之武退秦师》),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司马光《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苏轼《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可要)3:..(《烛之武退秦师》),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相当于“难道”、“怎么”。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三)用作连词。,相当于“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四、于(一),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文天祥《指南录后序》)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荀子《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墨子《公输》)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对,对于。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韩愈《师说》)②士大夫请于当道。(张溥《五人墓碑记》。①君幸于赵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跟,同。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陈寿《隆中对》)②燕王欲结于君。(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荀子《劝学》)【于是】“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林嗣环《口技》)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对此)(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4:..(张溥《五人墓碑记》)【见……于】表示被动。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②见欺于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五、之(一),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①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林觉民《与妻书》),这,此。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③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②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渔夫》)(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归有光《项脊轩志》)(三)动词,到……去。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项羽本纪》)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③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记》)六、则(一)。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5:..“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苏洵《六国论》)、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②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①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二),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三)。①《论语》六则。,法则。①以身作则。(成语)(四)动词,效法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七、且(一)用作连词。,而且,并且。例: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张溥《五人墓碑记》),况且,再说。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司马迁《陈涉世家》)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苏洵《六国论》),尚且,还。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司马迁《鸿门宴》)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师说》):又,又……又……,一面……,一面……①示赵弱且怯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张溥《五人墓碑记》)(二)用作副词。6:..将,将要。①且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姑且。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①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苏轼《赤壁赋》)【且如】就像。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八、也(一)。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司马迁《鸿门宴》),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①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六国论》)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六国论》),表示祈使语气。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韩愈《师说》)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龚自珍《病梅馆记》)③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九、所(一)名词,处所,地方。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司马迁《陈涉世家》)②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二)“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7:..(李密《陈情表》)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文天祥《〈指南录〉后序》)②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司马迁《鸿门宴》)【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①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司马迁《报任安书》)【所以】、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相当于“……的原因(缘故)”。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所谓】所说的。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十、乃(一),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陶渊明《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③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译为“这样”。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司马迁《报任安书》)【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8:..十一、焉(一)“于之”、“于此”、“于彼”。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荀子《劝学》)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二)代词。“之”。①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师说》)②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张溥《五人墓碑记》),怎么。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三)语气词。,了,啊,呢。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表示停顿,相当于“也”。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韩愈《师说》)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杜牧《阿房宫赋》)十二、与(一)介词(介词或连词,可通过互换判断,连词-互换不影响语意,否则为介词)。和,跟,同。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司马迁《鸿门宴》)②不与培楼为类(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替。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司马迁《陈涉世家》),和……比较。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苏洵《六国论》)(二)。和,跟,同。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三),授予。①则与一生彘肩(司马迁《鸿门宴》)9:..结交,亲附。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苏洵《六国论》)。①庞煖易与耳。,参与。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同意。①吾与点也。(《论语·季氏》)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十三、为(一)动词。“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②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④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⑤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认为。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司马迁《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是。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介词。,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①吾属今为之虏矣。(司马迁《鸿门宴》)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为了,因为。①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鱼我所欲也》)。给,替。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向。①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10:..十四、乎(一)。可译为“吗”“呢”。①几寒乎?欲食乎?(归有光《项脊轩志》)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相当于“吗”、“呢”。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司马光《赤壁之战》),可译为“吧”。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司马迁《陈涉世家》),可译为“啊”“呀”等。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苏轼《赤壁赋》)。①于是乎书。(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乎:对。)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④以吾一日长乎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尔:比。)(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十五、因(一),根据。①罔不因势象形。(魏学洢《核舟记》)②变法者因时而化。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凭借。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趁此。①不如因而厚遇之。(司马迁《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司马迁《鸿门宴》),经由。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魏徵《谏太宗十思书》)(二),就;因而。①相如因持璧却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11:..原因,缘由,机缘。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三)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增添①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十六、者(一)、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①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柳宗元《捕蛇者说》)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相当于“的”。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引出判断,不必译出。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①古者富贵而名磨灭(司马迁《报任安书》)②今者有小人之言。(司马迁《鸿门宴》),引出原因。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隆中对》)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表示疑问语气等。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司马迁《鸿门宴》)十七、若(一)动词,像,好像。①其高下之势,岈然哇然,若跌若穴,尺寸千里,攒簇累积,莫得遁隐。(《始得西山宴游记》)②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子《逍遥游》)(二)用作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司马迁《鸿门宴》)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相当于“这”“这样”“如此”。12:..)(三)用作连词。,相当于“如果”“假设”等。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相当于“或”“或者”。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至于。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①若夫***雨霏霏,连月不开。(范仲淹《岳阳楼记》)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①指挥若定。(司马光《赤壁之战》)【若何】怎么样。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①车后若干递送夫。十八、何(一),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苏洵《六国论》),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②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二),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青泥何盘盘(李白《蜀道难》)(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贾谊《过秦论》)练****2017浙江“七彩阳光”联盟期初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13:..(清)吴敏树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月,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蓝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乃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钧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嘻!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