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十五章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第一节受损生态系统的特征
一、生态系统受损的主要形式
正向演替:就是在无强干扰的条件下能不断地自我完善,即进展演替(progressive ession)。
动态平衡:就是指正常的生态群落和自然环境能实现动态平衡的自我维持系统,各种组分的发展变化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在某一平衡点表现一定范围的波动,呈现动态上的平衡。
受损生态系统:就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并发生了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retrogressive ession)。
根据生态系统受损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生态系统受到特别强烈的干扰,受害时间短,速度快,局部受损程度严重,受损后系统恢复能力弱,系统靠自然恢复的时间长。
跃变式受损: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持续干扰作用下,最初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损伤,随着干扰的持续,破坏性进一步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后突然剧烈变化的一种形式。
渐变式受损:是指生态系统受到干扰的强度较均衡,变化的速度的缓慢、受损程度呈逐渐加重趋势,但系统本身的恢复基础较好。
间断式受损:是指生态系统因周期性干扰而受到损害的一种形式。
复合式受损:是指生态系统在受损过程中,经历了两种以上受损形式。
二、受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生态系统受损后,原有的平衡状态被打破,系统的结构、组分和功能都会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是系统稳定性减弱,生产能力降低,服务功能弱化。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受损生态系统的共同变化特征主要有八个方面:
当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受损后,系统中的关键种类首先消失,从而引起与之共生种类和从属物种的相继消失,物种多样性明显减少。另一方面,系统中适应生境变化的某些种类会迅速发展,数量增加。
系统受损后,反映在生物群落中的种群特征上,常表现为种类组成发生变化,优势种群结构异常;在群落层次上,受损后则是群落结构的矮化,整体景观的破碎。
定义:受损的生态系统,在食物网的表现上,主要是食物链的缩短或营养链的断裂,单链营养关系增多,种间共生、附生关系减弱,这种现象被称为食物网破裂。
食物网的破裂,会使生态系统各物种之间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极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影响。
由于受损生态系统食物关系的破坏,能量的转化及传递效率会随之降低,主要表现为对光能固定作用的减弱,能量流规模缩小或过程发生变化;系统中的捕食过程和腐化过程弱化,因而能流损失增多,能流效率降低。
由于生态系统结构受到损害,层次结构简单化以及食物网的破裂,营养物质和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周围时间变短,周转率降低,生物的生态学功能减弱。由于生物多样性及其组成结构的变化,使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途径不畅通无阻或受阻,包括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均会发生改变。
正常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能利用光能生产很多生物产品,但是,系统受损后,其生产力会大大下降,其原因在于:(1)光能利用率减弱;(2)由于竞争和对资源利用的不充分,光效率降低,而植物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