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玉琮制作工艺.docx

格式:docx   大小:31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玉琮制作工艺.docx

上传人:xunlai783 2018/1/23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玉琮制作工艺.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兽面纹在良渚文化中具有成熟性。兽面纹是具象的,不是抽象的。从内容上看,雕琢细致入微,雕刻技艺经历由简到繁的过程,即二圆眼和一方口→在圆眼和方口中阴线刻划→阴刻细密纹饰、有序布局、对称严谨。由此证明这种兽面纹在新石器时代已经达到娴熟程度。
工艺水平。透过大量的良渚文化时期出土的玉琮及其它玉器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已经熟练地掌握玉器加工技术。主要有:(1)片切割,可能是用石片、竹片、木片等工具,通过在玉材上不断地添砂加水,经过往复运动以达到切割玉材的目的。(2)线切割,可能是使用麻绳、皮条等线状物从玉料的上端沿左右两侧向下往返拉动,带动石英砂对玉料裁切。(3)钻孔,可能是采用竹管或锥体石器等加石英砂转动而成。(4)刻纹,推测是由竹片、鲨鱼牙齿及石英等雕刻成器。(5)抛光,一般用竹片、木片及兽皮加砂磨光而成,使之光洁温润。
1986年6月,浙江省余杭市反山遗址M12中曾出土一件玉琮(M12:98),重达6500克,是现知玉琮中最大的一件,被学界称为“琮王”。在玉琮四面中间的直槽内刻有8个所谓“神人兽面纹”,每面上下各有两个。每个图案高不到3厘米,宽不到4厘米,并且每个图案皆采用复杂的雕刻技法,图案精美,极富神秘色彩。
名称: 玉琮
制造年代: 新石器时代
材料: 玉
规格: ,~,重6500克
收藏地: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介绍
玉琮,后世又称“辋头”。其用途,一向以为就是“以黄琮礼地”的礼器。但自从良渚文化的玉琮大量出土后,这种战国秦汉间经师们的附会就不足为凭了,有的学者根据其造型和纹饰特征,推测其为巫师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种法器,带有强烈的原始巫术色彩。其具体使用方法还有待考证。玉琮在商周还常见,在战国两汉以后,就很少见了。其用途也被纳入儒家的礼仪系统中,成为礼器或葬器。
此琮呈扁矮方柱状,内圆外方,。,。器表打磨光泽规整。
值得注意的是,在四面直槽内上下各刻一神人兽面复合图象,共8个。单个图象高约3厘米,宽约4厘米,用线浮雕结合细线刻雕琢成。图案主体的神人,脸面呈倒梯形,眼为重圈,两侧有小三角形眼角,宽鼻以弧线勾出鼻翼,阔嘴用一条长横线、7条短线刻出两排16个牙齿。头饰内层为帽,刻8组卷云纹,外层羽冠,刻22组边缘双线,中间单线组成的放射状羽饰。脸与冠浅浮雕而成。神人上肢耸肩平臂,手及腰部、下肢屈曲,三爪如鸟。四肢密布卷云、弧线、横竖直线作成的纹饰。胸腹部浅浮雕兽面纹,有椭圆形凸面眼睑和桥形额部。在玉琮的角尺形凸面上,以转角为中轴展开,每两节还琢刻了简化的神人兽面纹,四角相同,左右对称,共8组。与竖槽内的纹饰相比,这一人兽组合保留了基本构图,省去了神人的四肢,冠作了
变形,面部简化,在兽面两侧增加了一对夸张的鸟纹。以转角为中轴展开的简化人兽组合纹是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
这件玉琮器型规整,厚薄均匀,边角端正,轮廊分明,表明良渚玉器在成型过程中,已使用了拉丝、管钻、锯切等多种以砂为介质的开料手段。减地浅浮雕手法,满密的阴线刻,精细的器表打磨,均表现了良渚玉器的高度成就,独特的纹饰不仅给人神秘的美感,更为我们研究当时文化和宗教提供了重要依据。
玉琮- 制作过程
玉琮成型一般要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