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当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三章 80年代的散文.pdf

格式:pdf   大小:932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当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三章 80年代的散文.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7/2 文件大小:9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当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三章 80年代的散文.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当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三章 80年代的散文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当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三章 80年代的散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80年代的散文80年代的散文第一节机遇与挑战(稍微了解下,能理解即可,不需要刻意记忆)与80年代的小说、诗歌相比,散文相对暗淡,较少产生社会轰动性影响。但80年代的经济、思想文化转型,给散文提供了三方面的条件:一、创作队伍面临四世同堂的景观。二、对极左政治的彻底否定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给作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恢复主体意识、抒发真情实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治思想文化环境。散文呈现出走向开放、多元。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三、翻译外国文学理论和作品的兴盛。:..散文人才的青黄不接;思想文化过渡,散文仍受限制;散文概念过于宽泛。第二节巴金的随想录(重点,名词解释或简答)巴金在1949年后主要成就是散文。《随想录》:巴金晚年的散文巨作。-,8年写了150篇共计42万字。这些作品曾陆续在香港《大公报》等连载发表,并以时间为序编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由香港三联书店和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后合为一集“随想录”。《随想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一、自觉、坚定的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意识。巴金的批判从反思历史开始,他想弄清文革浩劫的来龙去脉,让人们记住文革,让这场骗局和悲剧不再重演,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首先它真实记录了文革给巴金和他的家人、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比如《“腹地”》《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同志》。其次,它对文革的揭露没有停留在暴露伤痕的浅层面,巴金还从社会思想文化的角度进一步思索着文革的深层根因。他指出,文革时“封建文物大展览”,“用封:..。重演文革悲剧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他反复呼吁建立一座“文革博物馆”,大反封建主义,彻底铲除产生文革的基础。反封建是《随想录》的一个基本主题。二、清醒、深沉的人性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巴金的人性意识与人道主义精神的第一层含义是人身权利与人格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第二层含义是强调人的独立思考精神。第三层是推崇人的个性。其突出的表现是大力倡导讲真话。三、深刻、坦诚的自省与忏悔意识。他对历史的反思,既以自我为观察的视角,又把自我作为剖析的对象。四、朴实、自然的文风。正如巴金所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追求的是不事雕饰、自然天成的无技巧的写作境界。形成了信笔而书、娓娓而谈、朴实自然、清新明丽的风格,在质朴中显现风华,在平淡中寓藏深味,在冷静中倾注热情的笔法。它标志着中国当代散文开始发生一些根本性质的变化,对巴金来说,由自我粉饰走向自我忏悔。第三节孙犁、丁玲的散文(不做重点):..《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晚年散文以回忆往事为主调,包括几方面的内容:一、以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主。二、记叙亲人和战友的事迹,表达深挚缅怀和伤悼之情。除回忆性散文,还写了大量的读书札记、文艺随笔、杂文等。艺术上,散文有着小说化的鲜明特色。丁玲晚年散文最终人关注的有两类:一、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至被关进牛棚的特定环境下个人感情的作品。《“牛棚”小品》《初到密山》二、回忆和缅怀师长、朋友、同志的作品。《我认识的瞿秋白同志》《回忆潘汉年同志》《回忆宣侠父烈士》:..长于描写人物。同时又特别擅于营造气氛,渲染心绪。杨绛,代表作散文《干校六记》,包括《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以作者1969年底到1972年在河南“五七”干校中的生活经历为蓝本创作。另有散文集《将饮茶》,包括了《孟婆茶》《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记钱钟书与〈围城〉》《丙午丁未年纪事》《隐身衣》等部分也讲到了文革期间的遭遇。杨绛对文革的描写,没有呼天抢地的控诉,没有血腥场面的展览,没有条分缕析的分析,甚至没有当时比比皆是的侮辱人格的非人道行为的正面叙述,她所看重的,是文本的创造和艺术的传达。其散文的价值和意义:一、身穿“隐身衣”,“站在人生边上”写人生的独特视角。“卑微”是人世间的“隐身衣”,从“边缘人”的位置,以“冷眼旁观”的方式来审视,深处流露出作者欲哭无泪的深刻的隐痛来。二、省去或略述“大背景”“大故事”,详写“小点缀”“小穿插”的艺术手法。凸显了她心中豁达与温情的一面,但有显现出隐痛与悲哀。:..高超地运用了悲喜因素的对立统一的特点。力图以喜剧精神来压倒悲剧精神,以平和的语言来冲淡残酷的岁月记忆,以豁达的幽默来减弱沉重的精神压力,努力营造平静、豁达、幽默和温情的小世界。第四节贾平凹等散文新秀贾平凹,散文创作三阶段:一、早期散文,如《月迹》《一棵小桃树》,作者往往以一种儿童的眼光和想象来写世界的美丽和神奇,营造一种凝重与空灵谐和的诗意境界,有一种阴柔之美。二、80年代中期,开始写风土人情,包括都市和乡村风情。最有特色的是《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展现陕南乡村的风景、文化和生活情态的散文。对乡村风俗民情的关注,既是贾平凹浓厚的“文化寻根”意识的表现,也是他确证自己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三、80年代后期开始,转向当代世俗生活中的世态人情,瞄准了都市。以嬉笑怒骂的闲话式文笔,入骨三分地描写出了被异化了的都市的芸芸众生的世俗百态,其讽刺、批判和抨击的锋芒是极其显在的。:..一、乡村情结。以“山里人”的身份,用“乡下人”的眼光和心态来从事文学创作。《商州三录》使贾平凹的乡村情结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展露。二、现代意识。他本人是当代中国最具有传统文人意识的作家,但其散文传达的内在精神是深具现代意识的对个体生命的颂扬和尊重。他对川端康成非常感兴趣,他的散文与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所表达的人类意识在主旨精神上是相通的。他赞美人性,讽刺异化人生,是在努力改造和拯救人类世界,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和期待。三、哲理意味。把散文看作自己感悟宇宙人生的一种方式,在创作中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世俗人生,努力写出一种与人类相通的东西。比如《月迹》《读山》《丑石》四、中西文化融合的审美追求。王英琦,了解下即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大西北的原生状态,“文化遗址散文”。:..1987年后,又特别关注女性命运……她的散文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情感和理性的完美交融。二、真诚的自我袒露和剖示。叶梦,知道即可。1983年发表《羞女山》成名。散文特点:一、充满女性气息。以女性角度写女性的生活和体验,来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感受。她的山川记游散文、“新娘系列”散文、“生育系列”散文,体现出具有先锋意味的女性意识。二、含蓄、诗化的艺术风格。、:..徐迟等人的报告文学(重点了解下徐迟即可)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贯穿了整个80年代。80年代的报告文学呈现出走向开放的明显特征。以1985年分界,分两阶段。第一阶段。从文革的冰冻状态中走出来。起初突破禁区,写悲剧讲真话,批判四人帮,歌颂老一辈革命家和英雄志士。如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张书绅《正气歌》。题材也在拓展,最重要的是以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为代表的歌颂知识分子的热潮。改正了曾被长期歪曲的知识分子形象,较早对文革做出感性但却是否定性的反思和评价。接着进一步开放和深化,出现了各种题材的优秀作品。改革题材、军事题材、体育题材、历史题材,而且出现了大胆揭露矛盾,金瑞批判党政内部不正之风和社会歪风邪气的作品。如黄宗英《大雁情》、陈祖芬《共产党人》、乔迈《三门李轶闻》、刘宾雁《人妖之间》,揭露大***犯王守信。但第一阶段仍以歌颂性的主题、弘扬主旋律的声音占据主导地位。艺术形式上,学****传统小说的艺术技巧,基本围绕着“一人一事”的:..的生动、细节的感人和语言的精致。但过分偏向传统的小说技法,也带来主题偏离,视角单一,材料不详,信息量不足等缺点,其新闻报告性的一面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1985年后,“问题报告文学”大量涌现,打破了第一阶段“以人物为中心”的格局,报告文学开始向第二阶段的“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转变。参与意识更强,视野更宽,思考更深,取材更广泛,主题也更具有现实针对性。他们的眼光主要投向了三个方面:一是当下的许多热点难点问题。二是把眼光投向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而鲜为人知的历史。三是把眼光投向了未来。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利益着眼,比如徐刚的《伐木者,醒来!》与第一阶段注重文学性和艺术性不同,“问题报告文学”侧重的是学术性和报告性。更注重理性的思考,融入了丰富的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经济学、心理学、未来学、哲学的内容,力图表现历史的纵深感和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追求一种开阔的视野、大量的信息和深刻的思辨。比如理由的《倾斜的足球场》,麦天枢的《西部在移民》:..作品中可看到雏形,代表人物是苏晓康、麦天枢、贾鲁生、赵瑜、沙青等,苏晓康可以说直接继承并发扬了刘宾雁的创作精神,敢于触及重大敏感的社会问题,如《洪荒启示录》,《阴阳大裂变》《神圣忧思录》《自由备忘录》《“乌托邦”祭——1959年庐山之夏》艺术手法上,强调伸缩自如的开放式结构,滔滔不绝的直白式议论和详细真实的纪实性叙述。徐迟,代表作《哥德巴赫猜想》还有《地质之光》《在湍流的涡漩中》《生命之树常绿》《结晶》《刑天舞干戚》构成了“徐迟现象”。他在80年代的报告文学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倾心于科技题材,热心为知识分子树碑立传。《地质之光》写李四光,《生命之树常青》写植物学家蔡希陶,《在湍流的涡漩中》写湍流理论家周培源,《哥德巴赫猜想》写数学家陈景润。率先突破了当:..二、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努力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三、诗的构思,诗的想象和诗的语言。缺失:有时偏于溢情;有时为了某种观念而损害真实性;有时语言过于雕琢,留下明显的刀斧痕迹。一些作品必然留下了极左政治影响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