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文档名称:

良渚文化的遗址保护申遗1.ppt

格式:ppt   大小:6,453KB   页数:5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良渚文化的遗址保护申遗1.ppt

上传人:薄荷牛奶 2018/1/28 文件大小:6.30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良渚文化的遗址保护申遗1.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良渚文化
——同保、同享
余杭精神家园
一、良渚文化及其著名遗址
(一)、良渚文化的发现与命名
1、发现:1936年5月,西湖博物馆青年职员施昕更先生参与古荡古文化遗址发掘启发,回到余杭良渚家乡得到一些石器。1936年12~1937年3月,在家乡良渚主持3次考古发掘,发现了棋盘坟、荀山周围以及长命桥钟家村等遗址,出土大量黑陶与石器。同时,撰写出版《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一书,从而成为良渚文化研究的开端。
2、命名:1959年,新中国成立后,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正式命名为“良渚文化”,从而开始了良渚文化研究的新历程。
(二)、良渚文化概况
1、时间:新石器时代(距今5300~4300年)
2、地域:环太湖流域;大致呈三角状。
3、概述: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环太湖流域中华文明重要的一支文化,被称为中华文明曙光。
它以稻作为主要的原始农业,有大量石犁、石刀、石镰等石器出土;从出土的碳化粳稻、籼稻等粮食作物来看,提供了有力物证,说明农业生产相当有水平。
良渚文化出土大量陶器,以黑陶著称。一会儿,我们有器物欣赏。
良渚文化有大量精美玉器,代表这个时期氏族部落手工业技术的最高峰。玉器有礼器、饰品等区分。它也因玉器的精美而成为中国史前玉文化的高峰。
良渚文化的一些陶器、玉器表面已经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单个或成组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画符号,它不能被称作文字,但是一种书写形式,彰显了文明起源。
(三)、良渚遗址群
1、莫角山宫殿遗址
莫角山遗址位于浙江省余杭市,西北约20公里,处于三面环山的河谷地带,东苕溪自西南向东北流过。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70米,南北宽450米,面积30余万平方米,,。现可见人工堆筑的3个土墩,呈三足鼎立之势。西北为小莫角山,东西100米,南北60米,相对高度约5米;东北大莫角山,东西180米,南北110米,相对高度约6米;西南的乌龟山形若龟背,东西80米,南北60米,相对高度约8米。
1992年9月至1993年7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发掘,从发掘的1400平方米中发现大片的夯筑基址,以及3排东西向排列、,在其东南部发现大面积坡状红烧土堆积。
考古学家推测这里可能是一个与集权密切相关的宫殿建筑群基址,是良渚文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莫角山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良渚文化的聚落形态、社会性质,以及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2、反山王陵遗址
浙江余杭反山王陵的发掘,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大发现之一。反山遗址是良渚人在平地上堆起的大土台,东西长90米,南北长30米,面积2700平方米。1986年,考古学家在这里清理出南北两排共11座大墓。出土了1200余件(组)文物,其中玉器占90%。反山发现的大墓和随葬品,在良渚文化诸遗址中最丰厚,等级、地位和规格最高。玉器数量之多,器形之丰富,制作之精美,令中外考古学界深感震惊,认为这就是良渚王陵。其中,墓地中心的第12号墓随葬玉器众多,种类组合最丰富,制作最精致,出土了“琮王”和“钺王”,墓主是一位掌握神权和军权的国王。
1989年,反山遗址被评为国家“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3、瑶山、汇观山祭坛遗址
发现反山王陵后,考古学家又发掘了瑶山祭坛和汇观山祭坛,祭坛上还有大型墓葬。祭坛是良渚先民与神灵对话的地方,属于神权专用场所。此处出土大量石器、陶器、玉器、漆器,尤其玉器雕刻技法高超,有大量神徽图案出现。这两座祭坛营建规模恢弘,墓葬规格高,可能还与祭天等天文观象有关。
4、卞家山村落遗址
遗址主体由河埠、村落、墓葬3部分组成,整体布局先墓地、后居址,由北向南的堆积过程。该遗址有陶器、石器、玉器、木器、骨器、漆器、房屋模型、河桩、木制工具等物品出土。由此可见,卞家山是古人类经过选择、人为建设、留有日常生活遗迹的一处遗址。
同时期,象此类村落遗址还有吴家埠遗址、庙前遗址等。
5、茅山“牛脚印”、“红烧土覆盖的田埂”遗址
2010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在杭州余杭茅山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良渚晚期时期牛走动的脚印迹、用红烧土覆盖的田埂及稻田(见照片),,这一发现对农耕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牛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