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维普资讯
����
儒服· 儒行· 儒辩�
——先秦文献中“儒”的刻画与论说�
陈�来�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
摘要:尽管在《论语》里孔子并未以“儒”作为儒家学派之名,但“儒”在先秦学术中的意义仍有�
迹可循。战国儒学在运用“儒”字上所表达的自我理解,以及战国时代的其他学派对“儒”的思想与人格�
刻画。都突出显现了儒之人格与儒家学说宗旨在当时通行的理解。因此比起字源学的“说儒”方法来说,�
先秦儒家和其他各家对“儒”的论述和评论才是了解先秦儒的学说宗旨与文化形象的直接的依据和素材。�
关键词:儒;儒家;儒行�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
以“儒”作为孔子所建立的学派之名,在《论语》里尚无其例。而在孔子死后不久,到了墨子�
的时代,“儒”或“儒者”已经成为墨子及其学派用以指称孔子学派的定名了。与墨者同时的孔门七�
十子及其后学也以“儒”而自命,并往往通过追述“孔子日”对“儒”加以定义和说明,在这一方�
面,《礼记》的《儒行》篇可谓是最明显的例证。�
近代以来,因为孔子不曾对“儒”字加以解释和说明,已有的甲骨、金文资料中也没有儒字,�
于是引起诸多大家学者纷纷“原儒”,企图找出春秋以前儒字的本义,从而说明春秋末期“儒”的特�
质和儒家思想的根源,以呼应��世纪前期对儒学的批评和关注。①其中方法论上的问题我在拙著�
《古代宗教与伦理》中已经作了分析。�
其实,不管“儒”在字源上的原始意义如何,从学术史的观点来看,战国儒学在运用“儒”字�
上所表达的自我理解,以及战国时代其他学派对“儒”的思想刻画从他者的一面所反映的“儒”的�
意象描述,都突出显现了对何为儒之人格、何为儒家的学说宗旨在当时通行的理解,值得作一番清�
理�
一
、儒服�
衣服冠带在古礼中有其制度,随着春秋后期的礼崩乐坏,各种礼制都遭到破坏。儒家以继承和恢�
复周代礼乐制度与文化秩序为己任,所以在儒家传承的礼书中也往往涉及冠服的问题,特别是有关丧�
礼的冠服问题。但孔子的确也从以礼治国的角度谈到恢复古礼及其冠制:�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
淫,佞人殆。”�《论语· 卫灵公》��
这里的服周之冕即涉及冠制,但孔子在这里并不是作为儒服来提出的,而是作为恢复三代文明礼�
作者简介:陈来�����一�,男,北京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儒家哲学、宋元明清理学等。�
①参见王尔敏:《中国思想史论》,台北:华世出版社,����年。�
维普资讯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期· 学术名家�
制的一部分提出来的。这是儒家复礼的理想的一部分,所以后来苟子也提到冠制:“天子山冕,诸侯�
玄冠,大夫裨冕,士韦弁,礼也。”�《荀子· 大略》�就涉及从天子到士的衣冠礼制。�
据文献的记载,到了墨子时代,便明确有所谓“儒服”的问题出现了。所谓儒服,就是儒者所�
穿着的衣冠服带。不过,从《论语》看,在孔子的时代,并无所谓儒服。“儒服”的说法,首见于�
《礼记》的《儒行》篇,而即使在此篇,也证明孔子的时代还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