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古建筑赏析——晋北建筑
中国的封建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从公元前四百多年(战国时期)至清末。战国以后经历了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与风格。隋唐五代十国宋辽则是我国古建筑成熟时期,时代的变迁在山西留下了脚印,晋北的建筑又是一个很好的代表与写照。
赏析以下晋北古建筑
云冈石窟
悬空寺
上下华严寺
九龙壁
应县木塔
云冈石窟
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
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
云冈第五、六窟
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约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庙前有清顺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第五窟开作椭圆形草庐形式,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7米,为云冈最大的佛像,外部经唐代泥塑重装。窟内满雕佛龛造像。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第 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二层方形塔往,高约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背上。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内容丰富,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艺术汇集的大检阅。
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窟四壁满雕佛、菩萨、罗汉、飞天等造像。窟顶有三十三诸天及各种骑乘,令人目不暇接。环绕塔柱四面和东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内容连贯,构图精巧。
悬空寺西侧绝壁山腰上。创建于北魏后期,约唐、金、明、清历代均有修葺。整个建筑面对恒山,背依翠屏,上戴危岩,下临深谷,壁岩无阶,高楼仰止,是北岳恒山第一奇观。整个建筑布局为一院二楼。从北耳阁循北向上,在寺院北面的断崖绝壁上,悬挂着两座宏伟的三层九脊悬空飞楼。寺内共有各种铜浇、铁铸、泥塑、石雕佛尊神像78尊,其中三佛殿的脱纱三世佛像、弥勒殿的明代铁铸弥勒佛像、三圣殿的阿难与迦叶像、三官殿的三官塑像和栈道石窟内的石刻佛像,均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禅堂内有一高不及1米的木雕观音龛,莲花围座,飞龙盘顶,剔透玲珑,为难得的工艺精品。
悬空寺
寺院以西为正,大门南向,顺石径上攀,进寺门,穿暗廊,踏进寺院,长不及10米,宽不过3米楼体大部悬空,下面就岩支撑的木柱,不及碗口粗。背崖处是一排整齐的二层楼殿,下层是禅房和佛堂,上层是二佛殿、太乙殿和关帝殿。寺院南北两端各配有一座正方形的耳阁,悬空突出,相互对称。内置悬梯,上下相通,底层向外,一面皆砌砖壁,月宫式圆窗,两相对称,形制颇为美观。
全寺共有大小殿阁40多处,皆为木质构建,“三步一廊,五步一楼,七步一龛,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险崖,勾心斗角”,充分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