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诗与画:审美表达样式的异与同.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诗与画:审美表达样式的异与同.doc

上传人:sftnqws018 2018/2/11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诗与画:审美表达样式的异与同.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诗与画:审美表达样式的异与同
摘要:通过对莱辛《拉奥孔》第十六章文学理论的文本分析,指出诗和画是艺术家传达社会审美意识和自身审美体验的两种特性不同的媒介。
关键词:文学理论诗画艺术美学异同

莱辛是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杰出的代表人物。拉奥孔雕像是1506年在罗马城发掘出来的。雕像表现的是特洛伊祭司拉奥孔和两个儿子被两条巨大的海蛇缠绕的情景。他警告特洛伊人不要将希腊人的木马拖入城内,以免中了敌人的“木马计”。偏袒希腊人的海神为报复,派了两条海蛇上岸,将拉奥孔父子紧紧缠住,最后将他们缠死。受约翰?温克尔曼(1717-1768)启示而完成的《拉奥孔,或称论画与诗的界限》(1766)是莱辛的哲学和美学巨著。他认为,诗用时间艺术――语言,宜描写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中展开;雕刻和绘画用色彩和线条,属空间艺术,宜表现物体,以为物体在空间中曾宪,是静止的。
莱辛《拉奥孔》第十六章对诗画作为艺术表达的不同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如果符号与所指事物有正确的联系,那么共存的符号只能表达共存的事物,而连续的符号只能表达连续的事物(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共存的事物称为物体,连续的事物称为动作。物体具有可视性,是画的正确的表达对象:动作是诗的正确的表达对象。声音与线条、色彩分别是诗和画的物质材料。画模仿可视的物体,要利用空间的线条和色彩;诗要模仿动作要使用时间里的声音。
“莱辛论诗着眼于写景状物,论画着眼于在描绘故事”(钱钟书,1990:65)。
然而,在莱辛的推论中,人们发现无论是他对物体的定义还是动作的定义,这两个定义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事物,也就是说,诗画模仿的最终对象是事物。在这一点上,诗画是相同的。前面所言的“只能”无疑显得过于武断。莱辛可能意识到了这点,因为他接着说:所有的物体既存在与空间也存在于时间。各个时刻的物体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每个面貌是前一个动作的结果,也是后一个动作的原因。所以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只能通过物体来暗示。莱辛说话的口吻不似前面那么理直气壮了,承认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动作是可能的。
接着他又写道,动作不能靠自身维持,它得依赖某些存在,这些存在可看作是物体,于是诗歌也是可以描写物体的了,但只能通过动作来暗示。照他的逻辑推断,动作是空虚的,需依靠物体这样可视的载体,而诗可以描绘抽象的动作,可视的物体倒不能直接用诗描述了?
莱辛认为,从物体构成来考虑,画只能利用动作的一个时刻,且只有选取最富于包孕的时刻才最能使动作之前后关系为人理解。诗在它连续的模仿中,只能利用物体的一个特征,且必须选择最能够传达出物体形式的最合理的概念的特征。
画的内容是在一个平面上用色彩线条展现出来的,画一旦完成就不能改动,是一幅静止状态的画面。画面本身不再运动,是画面引导人的视点和头脑去运动。因此,画要抓住的是经得起咀嚼的和反复回味的时刻。这是物质材料的局限使然。莱辛看到了画所利用的物质材料的局限。不过,人们在欣赏绘画或雕像的时候,不是一次就能注意到所有的细节的,需要观众利用自己的知识、想象和人生体验来进行。
莱辛总结诗的两条法则:形象形容语统一法,物体描述简约法。这是他从荷马史诗里得出的结论。荷马在史诗里并不面面俱到地描写物体。他只写与动作有关的东西,并且只描绘其中的一个特点,目的是将描述的对象置于一系列动作之中,让人们看到对象的渐进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