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doc

格式:doc   大小:375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doc

上传人:aideliliang128 2018/2/12 文件大小:37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及适用新技术的应用
08级园艺技术
姓名:杨晨曦、许发明
2010年5月16日
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及适用新技术的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干旱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造成干旱的原因主要受大气环流、区域地理位置的影响,也与区域森林分布等有直接关系。据有关资料介绍,属于干旱、半干旱的地区遍布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3。我国北方13个省(区)200多个县(市、旗)约有220万km2的面积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也就是说我国北方的半壁江山为干旱、半干旱地区。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干旱问题是影响生态环境建设的“瓶颈”因素,如何克服干旱的影响,搞好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一直是世界与我国林业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干旱造林的主要实用技术
(一)        整地方式

鱼鳞坑整地是坡地植树造林常用的一种方法,在黄土高原山地造林上应用较多,即在梁(峁)坡、沟坡地段,因坡度较大(一般超过30°),地形又比较破碎,多采用鱼鳞坑整地。鱼鳞坑整地对地表植被破坏较小,是坡面治理的重要整地方法。
鱼鳞坑整地的具体方法是:在山坡上按造林设计,挖近似半月形的坑穴,坑穴间呈品字形排列,坑的大小常因小地形和栽植树种的不同而变化,一般坑宽(横)~ m,坑长(纵)~ m,~ m。挖坑时先把表土堆放在坑的上方,把生土堆放在坑的下方,按要求规格挖好坑后,再把熟土回垫入坑内,在坑下沿用生土围成高20~25 cm的半环状土埂,在坑的上方左右两角各斜开一道小沟,以便引蓄更多的雨水(见鱼鳞坑整地示意图)。
树穴锅底状
坑外沿土埂
自然坡面
20~25 cm
~ m
cm
 
 
覆地膜

m
引水沟
m
2~3 m
2~3 m(水平)

 
 
 
鱼鳞坑整地示意图
 

水平沟整地是沿等高线挖沟的一种整地方法,水平沟的断面以挖成梯形为好,~ m, m,~ m;外侧斜面坡度约45°,内侧(植树斜面)约成35°,沟长4~6 m;~ m,~ m,水平沟按品字形排列。为了增强保持水土效果,当水平沟过长时,沟内可留几道横埂,但要求在同一水平沟内达到基本水平。
挖沟时先将表土堆放在上方,用底土培埂,然后再将表土填盖在植树斜坡上。水平沟整地由于沟深,容积大,能够拦蓄较多的地表径流,沟壁有一定的遮荫作用,改变了沟内土壤的光照条件,可以降低沟内的土壤水分蒸发(见水平沟整地示意图)。
 
自然坡面
内侧坡<60°
外埂坡<60°
20~25 cm
30 cm
40 cm
60 cm
 
 
 
 
 
 
 
 
 
 
 
水平沟整地示意图
 

又称“带子田”,一般用于30°以下的坡面。沿等高线将坡面修筑成狭窄的台阶状台面,阶面水平或稍向内倾斜,有较小的反坡。台面宽因坡度而异,~ m左右,阶长无一定标准,视地形而定,外沿可培埂或不培埂。
水平台整地采用“逐台下翻法”,也叫“蛇蜕皮法”,即从坡下开始,先修下边一台,然后修第二台,修第二台时把表土翻到第一台,以此类推(修筑过程类似撩壕法)。最后一台可就近采用表土填盖台面(见水平台整地示意图)。
外侧坡<60°
自然坡面
内侧坡<60°
外埂
20 cm
20 cm
台宽1~ m
 
 
 
 
 
水平台整地示意图
 

又称“三角形”水平沟。反坡梯田的修筑方法基本与水平阶相似,唯台面向内倾斜成一定坡度,因荒山自然坡度的不同,反坡坡度为5°~15°,田面宽1~3 m,埂外坡和内侧坡约成60°。
埂外坡面60°
40~50 cm
自然坡面
反坡坡面3~10°
1~2 m
内侧坡60°

 
 
 
 
反坡梯田整地示意图
 
 
5. 漏斗式集流坑整地
根据造林设计以栽植点为中心进行挖土,逐步向外扩大,开挖植树穴面积为2 m×3 m或3 m×3 m,将挖出的熟土集中堆放,用生土堆成外高中心低的漏斗式集流面,在坑穴中心挖50 cm×60 cm或60cm×60 cm的植树坑,坑深40~50 cm,将熟土回填植树坑内。最后将集流面夯实拍光以利汇集降水,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集流面上覆盖抗老化塑料薄膜,以提高集水效果(见漏斗式集流坑整地示意图)。
 
20°
60 cm
40 cm
300 cm
集流面植树坑
植树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