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三个和尚有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
从前有一个庙,庙里住着一个姓冉的和尚,他每天亲自去挑水,哼着小曲,心情愉快极了!
上级新安排来了一个和尚,冉和尚怀着不愉快的心情接受了这个事实,为了要喝水,只好和新和尚一起去抬水来喝!
领导又弄来了一个和尚,三个和尚如何分工?没有办法了。谁也不服谁、谁也不愿意多干活,最后变成了谁也不干活。没有水喝,冉和尚的心情糟透了!
Why?
对于一个和尚来说,水缸中的水既是私人物品也是生活必需品,而喝水的机会成本就是把水从山脚挑到寺庙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在不存在其他人的情况下,他只需要从自身利益考虑:因为完全得到了水带来的效用,所以挑水不仅是必须的,也是理所当然的。另外,作为一个“理性人”,他能够运用智慧使麻烦迎刃而解,自身利益达到最大化。因此,这时候的寺庙生活井井有条。
第二个和尚来到时,当水变成了具有竞争性但不具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时,他们开始只为各自的利益打算,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能要求,谁都想占便宜而不想吃亏,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两人虽然一同抬水,但合作却三番五次中断,关系也一度僵化。最终还要靠米尺来测量扁担长度,才使得他们就公平问题达成共识。保证公平成了他们的接受底线,抬水喝的日子这才得以维持下去。然而公平与效率往往很难两全。原本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现在却要两个人都出力,明显造成了不经济的结果。
当新来的第三个和尚喝光了之前两个和尚抬上来的水以后,他拒绝提供补偿。于是两个和尚站在了与他对立同一条战线上,他们的利益似乎也合二为一了,最终第三个和尚被迫重新挑回了一缸水,却仍然想要独享。这时两个和尚的同盟关系又突然解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三人各自为战,纷纷保护他们认为应该属于、或者至少有一部分属于自己的水,即使任意挥霍甚至强迫自己喝下去也不愿将水拱手让人,因为他们认为那样是不公平的。
Why?
综上可以看出,三个和尚之所以没水喝主要是产权不清晰(公共物品)及分配制度不明确,继而产生搭便车的现象。
注:搭便车: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How?
方案一:公共物品私有化
和尚们再多买两口水缸,每人都有一口自己的水缸,水资源自给自足,互不干涉。
方案二:选择性激励
因为公共物品所提供的是一种集体性激励,它不足以让一个理性人为了获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奋斗,所以“只有一种独立的或‘选择性’的激励会驱使潜在集团中的理性个体采取有利于集团的行动”。所以,集体行动的实现要通过选择性地面对集体的个体进行激励,而不是像集体物品那样对整个集体的所有成员不加区别。“激励必须是选择性的,这样那些不参加为实现集团利益而建立的组织,或者没有以别的方式为实现集团利益做出贡献的人所受到的待遇与那些参加的人才会有所不同”(奥尔森,1995:41)。
在规模较小的群体中,个人的贡献对公共物品的生产有较明显的影响,同时“搭便车”容易被他人察觉,并且由于小集团人数较少,成员之间容易产生友谊或社会压力。
具体方案如下:
三个和尚轮流打水,每人一天。一个和尚挑水,另外两个和尚监督并记录该和尚挑水的桶数,每三十天为一个周期。
在三个和尚轮完一个周期之后,统计挑水桶数最少的在下一个周期开始前挑水一天作为惩罚,若出现连续两个周期同一人挑水桶数最少则惩罚加倍。
在年终最后的统计中,挑水最多者可获得优先当选主持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