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研究报告
课题编号:2008B112
课题名称:湖北地方院校产学研结合问题研究
课题负责人:池小萍
课题组成员:刘宁、杨敏、骆佳、孔月红、李毅
执笔人:池小萍
湖北经济学院
目录
前言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产学研结合基本理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二)产学研结合内涵及理论依据
二、湖北地方院校产学研结合发展的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湖北省地方院校现状
(二)湖北地方院校产学研沿革
(三)湖北地方院校产学研发展的动向
(四)当前湖北地方院校产学研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湖北地方院校产学研结合个案分析
(一)长江大学“校企、校地”产学研结合模式
(二)武汉工程大学产学研结合和规范科技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三)武汉科技学院产学研结合对接平台模式
四、国外产学研结合模式借鉴
(一)美国产学研结合模式
(二)日本产学研结合模式
(三)英国产学研结合模式
(四)经验与启示
五、湖北地方院校产学研结合对策研究
(一)推动湖北地方院校创业型大学的建设
(二)推动湖北地方院校产学研结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三)积极支持湖北地方院校大学科技园建设
(四)完善产学研结合评体系
(五)积极支持湖北地方院校在产学研结合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六)不断完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
(七)积极为产学研结合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前言
胡锦涛2010年3月指出: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努力突破更多核心关键技术,获得更多自主知识产权,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当今世界,科技技术突飞猛进,经济技术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创新能力正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产学研合作是推进科技创新的有效形式,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手段,是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湖北科教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促进科教优势与产业优势对接,培育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构筑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推进“两圈一带”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迫切需要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迫切需要科技的力量与经济主战场的紧密融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完成好培养高技能人才任务,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这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地方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构建和完善地方院校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解决地方院校产学研结合创新存在的问题,促进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地方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本文以湖北地方院校产学研结合问题为研究对象,阐明产学研结合基本理论,依据湖北地方院校产学研结合及其发展现状,深入分析湖北地方院校产学研结合个案,借鉴国外产学研结合模式,寻求构建完善地方院校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的途径,提出进一步发展湖北的地方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对策。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产学研结合基本理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自20世纪50年代,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特曼式大学”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建立。“硅谷模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推动了美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其产生的效应为各国政府所追崇。特别是日本政府通过产学研战略联盟加速了日本经济腾飞,使其在某些高新领域、前沿领域具有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同时也使得国内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产生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兴起,不同国家、企业和科研机构相互联合而形成的战略联盟正逐渐成为新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的重要方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自主创新提到了实现科学发展,推动民族振兴的战略地位,明确指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当前,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现代科技已成为生产发展的基础和生产力水平的因素。在生产劳动中智力含量的不断加大,不但需要高等教育为它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而且要求高等学校为其不断提供新的科学技术,这就强化了高等学校为生产服务的功能。地方高等院校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承担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任务。因此,在地方高等院校中进行产学研结合的探索实践不仅符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也是高等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而它正在成为地方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
(二)产学研结合内涵及理论依据
现在人们通常把知识创新﹙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生产发展﹙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