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姓名孔令兵
学号 002
专业汉语言文学
批次/层次 081∕专科起点本科
指导教师贺卫东
学习中心陕西省旬阳县师训教研中心
目录
论文摘要………………………………………………………………1
关键词…………………………………………………………………1
1、必要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2
2、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3
3、充分的思维训练是是是创新能力的过程……………………… 4
4、有效的互动学习是实施创新能力的保障……………………… 6
结束语…………………………………………………………………7
参考文献………………………………………………………………8
论文摘要
创新是教学的根本目标,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现代教学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人才发展的根本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基础是必要的基础知识,创新是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继承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语文基础知识是人们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支撑点和有效工具;前提是和谐的教学氛围,一个人的创新才能和个性的形成,一方面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还受外部环境教育的影响,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促使人才的出现,不良的氛围,会影响甚至扼杀人的创新才能,只有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发展和发挥,学生才可能去探索、去创新;过程是充分的思维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纵横串联,立体思考,从事物的方方面面的联系上去发现问题相关的各种关系,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保障是有效的互动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是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的有效途径。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兴趣爱好、思维类型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互动过程中可以通过与别人的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能够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心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和观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应该以科学的方法引导,还要注意循序渐进。
关键词创新能力基础知识和谐氛围思维训练互动学习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决定个人和民族命运的主要因素,已不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更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的大小。社会没有创新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和源泉,教师没有创新会失去教学的本质和核心,学生没有创新会失去学习的意义和方向。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凭借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必要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法国有位作家曾经这样说过:“从虚无中是创造不出新东西的,只有构思中渗透着别人的东西,才能创造出某些有价值的新东西。”创新是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继承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从一个较小的角度看: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从旧知向新知发展,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创新活动无处不在,创新人人都能做到,问题在于谁能做得更好,谁能做得更多。语文基础知识是人们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支撑点和有效工具。例如,字词的读写与含义,字词的运用,名家名篇的背诵与默写等等,这些知识要学习,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写诗也会呤。读书读得多了,语文素质就提高了。课标上规定的教学知识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学生要做好必要的笔记,要做必要的背诵,知道这些知识,是必要也是必须的,没有这些知识,就不会对文章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我们提倡的创新,提倡的素质教育,没有基础知识是不行的。实践证明没有充实的知识营养,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例如:在《黄河象》一文的学习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想象出大象失足落水的原因,培养其求异思维,必须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大象化石骨架的特点,以此为基础,反之则达不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
知识基础与创新能力密不可分:创新能力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经过创新向新的知识变迁。首先是知识形成为创新打好基础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纵观历史,有那么多人几乎是在进行着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所有的发明都是在知识特别是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形成,因此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 从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发展臾可以看出它们都是从简单知识通过不断地创新而形成的,而这里的创新通过了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而后人正是通过对前人所形成的知识的掌握而后再创新形成新的知识,如此循环往复而形成了目前的学科知识体系。而知识传授和知识掌握的意义这一也就是为了知识的不断发展。由此可见,知识本身的创新需要有知识作为基础的。因此,创新如果失去了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识的形成是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