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当前, 我们要发展今天的民族声乐艺术和歌唱培训, 就要先了解并研究民族声乐文化的过去及优秀成果, 并将精髓继续下来; 同时也要大胆勇敢鉴戒和吸收国外声乐文化的提高前辈理论和经验, 促使中不断进步, 真正走向更科学、更系统、更完美的艺术境界。由于任何提高前辈的文化艺术只有是民族的,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的。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不同, 笔者以为主要是在听觉上的区别, 这是因为用共识腔部位多少的不同以及咬字部位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效果。民族唱法基本上是以口腔共识、鼻腔共识为主。美声唱法夸大声音同一,充分运用头腔共识、口腔共识、咽腔共识、胸腔共识的整体共识,以获得声音强弱的最大程度的变化和穿透力。中国汉语比西欧各国的语言复杂得多,而发声和语言又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传统唱法讲究“字是骨头,韵是肉”,甚至说“千斤白、四两唱”。民族唱法的咬字特别夸大“嘴皮子劲”。字头比美声唱法咬得紧些、夸张些,“横”的感觉多些。在所接触的美声唱法中, 笔者还未发现哪个流派有如斯夸大语言的, 倒是有“只有到了年迈力竭时,才借助于咬字,借助于辅音的气力来发音”的说法。由此可见语言的差别及咬字、吐字、语言在演唱上夸大程度的不同,是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原则区别。过去我们常碰到这样的情况: 唱美声的, 外国作品唱得很好,一旦唱中国作品就咬字不清晰, “味儿”也变了;唱民歌的,过去追求明亮的音色,忽略了通畅、柔和。然而近几年来,从声乐比赛和音乐会上,我们看到了这两种方法的交融。学民歌的,向美声学习严谨、系统、科学的发声方法;学美声的,学习民族传统的咬字方法,尤其学习民族说唱艺术。实践证实,美声唱法的练习方法运用于民族唱法后, 歌唱者的声音效果、艺术效果都不同于传统的民族唱法,充分留意了人声美学中腔体混合的立体共识及声音色彩的施展。这种唱法比原来的唱法音域宽,音色柔和,讲究深呼吸,咬字吐字清楚亲切,声音圆润明亮,有通畅的全腔体感,富于立体效果,声音可塑性强,表现力强,具有现代审美尺度。“哪种发声方法最科学”一直是声乐界争论的话题。笔者以为真正好的歌唱发声法就如明代朱权在《问林须知》中写的那样:“优伶以之,唱若游云之飞太空,上下无碍,悠悠扬扬,出其天然,使人听之,可以顿释沉闷,和悦性情,得者以之,故曰‘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③至于哪种方法最准确,笔者想引用我国闻名歌唱培训家沈湘先生在《声乐教授教养艺术》中的一段话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我看不在哪个行当或哪个剧种科学不科学,而是哪个人的唱法科学不科学,假如你的歌唱内行、外行都喜欢,这种方法就好,就科学。没有不科学的方法,只有不科学的人,由于方法在人把握、运用……不在行当好不好,而在这个行当里你这个人的唱法是好的仍是不好。要紧的因素是在你用嗓子用得好不好, 真假声混合比例程度好不好, 这个好与不好决定于你如何用声音, 决定于你是不是充分地用了共识。假如你充分地用了共识, 你是否用最小的气力唱出最大的效果, 用最小的消耗唱出最大的共识,也就是你用最小的成本(嗓子)得到最大的共识。这样的唱法不仅能使歌声传得远,而且歌唱生命持久。”④假如我们把这一观念融进我们民族声乐,因材施教,经由一段时间的练习,就能获得宽广、松弛、甜蜜、明亮的声音,可以演唱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品。像这样成功的例子良多,我国闻名女高音歌唱家才旦卓玛,她原是一名藏族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