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5
文档名称:

岳麓 文化 全册教案.doc

格式:doc   页数:13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岳麓 文化 全册教案.doc

上传人:2271657262 2012/6/1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岳麓 文化 全册教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岳麓版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全册教案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4课宋明理学
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第7课汉字与书法
第8课笔墨丹青
第9课诗言志歌咏言
第10课从传奇到小说
第11课梨园春秋
第12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第13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第14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5课理性之光
第16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第17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
第18课诗歌、小说与戏剧
第19课音乐与美术
第20课电影与电视
第21课西学东渐
第22课新文化运动
第23课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第24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25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第26课现代科学革命
第27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第28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29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第3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31课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1课孔子和老子
一、教学目标
、老子的主要思想,记忆孔子、老子的一些名言,大致理解孔子的“仁”“礼”、老子的“道”的思想内涵。
“圣”的过程,并与知识链接的文字介绍相印证。
、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评价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人个性形成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联系现实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为什么孔子和老子后来都被神化。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与西方基督教一统天下不同,中国文化明显呈现出多元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影响最大,她们之间既互相排斥又相互渗透,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的突出特色。其中儒、道两家思想都形成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分别是孔子和老子。
(二)讲授新课
一、孔子的学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名言,用简单的几名话概括了孔子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已经成为知者;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打破常规。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2、孔子的思想学说
1)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仁”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礼”即每人要”克己复礼“,言行要符合等级名分制度。提倡贵贱有序的社会等级秩序。
2)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用德教化,逐步改良政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怀疑鬼神的客观存在,主张人应当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
4)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与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5)编订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 《诗经》《书经》《礼》《易》和《春秋》
3、孔子思想的影响
孔子思想有哪些积极、消极的影响?孔子死后为什么会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
“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2、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3、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4、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二、老子的学说
1、老聃和《道德经》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道德经》的著作,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但有关老子本人的记载留下得不多,这就给后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认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关老子的传说不胜枚举,种种的遐想赋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
2、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1)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最高的哲学概念。提出“天发道,道发自然”否定了“天命”人格神的绝对权威。
2)提出了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守静”可以“以弱胜强”。
3)政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