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美学三讲读后感.doc

格式:doc   大小:29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美学三讲读后感.doc

上传人:mh900965 2018/2/21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美学三讲读后感.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读“美学三书”后有感
——人性回归的思考
李泽厚先生在《美学三书》中一章提到“美是什么”的概念,将欲给“美”下一个定义,更是从东方到西方去探讨“美”的涵义,从原始艺术探讨至宇宙太空,目的在于阐述何为“美”。
介绍了不同性质的三种美:其一,在中国,古有孔子认为的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其二,饿了吃东西之美,渴了喝饮料之美;其三,看画展,听音乐艺术欣赏之美。同时强调了“美”与“人”不可分割的关系。说明了美的三层含义:审美对象,审美性质,美的本质。在“从心所欲不逾矩”、“庖丁解牛”等要领的前提下,肯定了美就是自由的形式;强调自由与自由的本质不是天赐的,也不是自然存在的,更不是某种主观象征,它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作者认为:不是个人的情感、意识、思想、意志等“本质力量”创造了美,而是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这种本质力量创造了美。声明自己所讲的“天人合一”,不仅有“自然的人化”,而且还有“人的自然化”。劝诫世人不必去诅咒科技世界和工具本体,而是要去恢复、采寻、发现和展开科技世界和工具本体中的诗情画意。
读完本章,作者用哲学语言巧妙的解释了美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其中作者“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我有很深的触动,其中包含“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作者担心在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现在科技工艺和工具理性的泛滥化所带来的人性丧失,人的非理性的个体生存价值的遗忘、失落和沦落,作为感性个体的人被吞食、被同化、被搁置在无处不在的科技理性的形式结构中而不再存在。于是人不见了,人做了由自己所发现、掌握、扩大的形式力量和理性结构的奴隶。
我个人认为,作者在强调一种人性的回归,不要让科技的飞速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资本化的加重以及人成为商品的奴隶等等原因,成为人性丧失的借口,如何回归人性作者点到即止,但否定了以倒退为代价的回归,提出“人的自然化”对人性回归的重要性。
资本掠夺、经济殖民、垄断经济等等的出现,伴随着的是人性的流失,金钱的崇拜,这何尝不是一种“美”的流失,中国曾被认为是世界的最终归宿,因为五千年传承的“仁爱”,以及他的信仰,世界的资本掠夺最终将在中国找到归宿,但现在资本的渗透,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利益的追逐,放弃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丢失了信仰,泯灭了“仁爱”,失去了人性中的“美”,古代对人性美的定论即为“仁、义、理、智、信、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因为回归人性而社会的倒退从来都不是明智的选择,这里就需要到作者提出的“人的自然化”,这里的“人的自然化”是情感本体的建立,另外还需要工具本体自身世界中的诗情画意,中世纪的手工艺曾经具有温情脉脉的人间情味,现代的科技美也绝不只是理性的工作,在技术美中有大量的想象力和可能性,有无意识,有用理性无法分析的自由度。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思考这些变革时,必须把这两点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
方面所发生的物资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他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在追逐竞争激烈,生活节奏步调疾速的当前,每到一个阶段得要回头反思,不能以社会的倒退为代价,倒退到人性美最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