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齐河县志
    一、有关旧志的情况   
    齐河建县850余年,已知编修县志6次,    志,慨然纂成一部,由知县浦卿鉴定,县人房乡土志、乡土志教本各1次。    守士作序。惜未付印,未得流传。
    第二部志书修于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知县蓝奋兴监修,县人王道光、张浯、赵瑞吉、房韫晟、王螵编纂。此部志书在第一部手抄稿基础上,审核补拾而成,分八卷、首一卷,计3万字。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今县志办公室仅有影印本。
    第三部志书续修于1737年(清乾隆二年)。知县事上官有仪监修,许琰编纂。全志分仁、义、礼、智、信5册ll卷,计8万余字。县志办公室于1983年在禹城县志办公室帮助下获得一套,另有山东省图书馆等17个单位藏。
    第四部志书于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续修,成于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知县万绵前、范丽光先后监修,吴征士、罗枨、郝允哲纂。共10册40卷,每卷之首,各有弁言。现孤本仅有lO卷,存湖南省图书馆,县志办公室存有胶卷。
    第五部志书续修于1866年(清同治五年),仅于第四部志书卷首补刊一序,为知县事李均纂。现藏于南京图书馆、南通图书馆。
    第六部志书始修于1929年(民国18年),成书于1933年(民国22年)。县长杨豫修监修,县长迟春荣、张德润、赵文豪先后议修,李子厚等4人协修。筹备主任李赐义。县长阎廷献、县人郝金章总纂。编辑为孙秀坤等7人,采访为王开祥等16人,分校为王世栋等11人,缮写为陈玉章等4人。全志分上下两函,计16册、34卷、50万字。由济南中西美术印刷社铅印。现县志办公室有两部,县档案局、山东省图书馆等17个单位藏。
    1908年(清光续末年),编修《齐河县乡土志》一卷,为石印本,为县人贡生张灿之纂修,。现县志办公室存有影印本,另有山东省博物馆等7个单位藏。1917年(民国6年),县举人孙同文编《齐河县乡士志教本》一册。为劝学所印本,全志万余字。现青岛图书馆、大众日报社资料室有藏。
    二、新志编修文件辑存
    (一)中共齐河县委关于编修县志和征集党史资料的意见(摘要)(齐发[198l】第13号】
  一、充分认识编修县志和征集党史资料的意义
    县志,是在一个县的范围内,人们从事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编写新的县志,有助于我们搞好四化建设,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   
    我县是革命老根据地,一些早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年事已高,他们头脑中的活资料,也急待总结整理。所以,趁老一辈革命者还健在的时候,征集、撰写党史资料,是件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任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成立齐河县编志委员会、齐河县党史资料征集小组
    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县成立编志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配备采访、编缉、工作人员10名左右,另设顾问若干人。
    县编志委员会同时也是党史资料征集小组,负责征集党史资料工作。
  三、发动群众,大造舆论
    编写县志,征集党征资料,上溯时间很长,涉及面很广,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必须大造舆论,充分发动干部群众。除集中一定力量专职编撰,并要发挥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作用。县委除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外,要利用各种会议、各种宣传工具广泛进行宣传,使全县人民都来关心县志工作,积极贡献文物、史料、撰写亲身经历和见闻,提供一人、一事、一闻之线索,为编写县志、征集党史资料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各个部门要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各个部门分担的专志编写工作,由县编委会统筹安排,具体部署。
    四、县志的编写和征集党史资料的时间、内容和要求   
    编写县志和征集党史资料,要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必须忠于客观事实,力求准确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对贡献的重要文献、文物、资料,除复制一份交给本人留作纪念外,并根据所献文献的价值,适当给以物质奖励。
    (二)齐河县人大常委会关于我县县志工作的决议
    (1986年7月3日通过)
    齐河县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了县志办公室副主任王长月同志,受县政府委托向人大常委会所作的关于《齐河县志》编纂工作情况的汇报。
    会议认为,修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地方志,对鉴往知来、发挥当地经济文化优势、开发新资源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齐河新县志将囊括本县一百四十年之诸方全史,定有重要资政作用。
    会议认为,我们的县志工作,在县委、政府领导下,经过三四年的努力,已经取得重要成果。对县志办公室所有同志的拼搏精神和工作成绩表示满意。但是,我县县志初稿的编写尚有百分之三十的任务亟待完成,特别是下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