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浅析我国金融监管对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析我国金融监管对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doc

上传人:管理资源吧 2011/8/2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析我国金融监管对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析我国金融监管对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
【摘要】文章探讨了银行外部的监管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分析了我国现行金融监管制度的缺陷,分析了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
【关键词】信用风险;金融监管;商业银行

《新巴塞尔协议》指出银行的风险主要有三类,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其他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最重要险,也是8tt t 8. com当前我国银行业的主要风险。据统计,2005年6月末主要商业银行(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下同),比年初减少5545亿元;%,。2005年上半年不良贷款实现“双降”,主要得益于对中国工商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和财务重组,政策性剥离其不良贷款。如剔除工商银行剥离因素,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呈现出反弹迹象。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指经济活动风险在信贷领域的表现,是指由于. com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银行在信贷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实际8ttt8收益目标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有遭受信贷损失或获取信贷额外收益的一种可能大小。本文将就银行外部监管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

一、我国现行金融监管制度的缺陷

(一)金融监管重点不突出
重合规性监管,轻风险监管。我国中央银行过去一直将监管重点放在合规性方面银行业的创新和变革,暴露,这种方法市场敏感度较低,不能及时全面反映银行风险,相应的监管措施也滞后于市场发展。而风险性监管在识别、度量银行风险的基础上,按照<8ttt8table>审慎监管原则,提出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的监管措施。它更注重银行本身的风险控制程序和管理水平,能够SSBBww及时反映银行经营状况,预测潜在风险。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监管工作中的运用远远不够,对银行财务数据的采集、加工及分析利用
t8. com
不够,不能及时预警和处置有问题银行,从而出现率双低现象。

(二)风险识别严重滞后
目前,我国银行以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方式来进行,银行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依赖监管人员的经验判断。但随着我国融入全球金融的步伐加快,银行业务日趋多样性,监管数据变量急剧扩大,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越来越复杂
,传统的监管方式无法对风险进行识别、处置和预警。我国银行监管的实践表明:中央银行监管并不充分和及时,对风险、危机的认识和处置严重滞后。我们sSBbWw建立新的监管方法和监管程序、提高监管质量以及完善监管体系,以便尽早识别银行财务状况的恶化和有问题银行。

(三)现有的监管制度颠倒了政府管制与市场约束之间的主次关系, 加大ssbbww了监管的成本, 降低了监管的效率
金融监管是在金融市场自发运行发生失灵的前提下,由政府对金融活动采取必要的干预, 以弥补市场运行的缺陷和不足。显然, 发挥市场力量对银行业进行约束应该是在建立金融监管制度时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只有在市场约束失效时, 政府的行政监管才成为必要, 而不是相反。而我国现行的银行监管制度在此方面dtt将主次进行了颠倒, 以行政监管代替了市场约束。市场约束的核心是通过信息的传递,形成市场参与者利益的相互制约, 具有公正、公开、快速的特征, 因而具有较高的效率; 而行政监管依靠的是行政权力, 信息的传递必须ssbbww. c om通过由下到上(通过对商业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