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杜甫生平.ppt

格式:ppt   大小:1,111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杜甫生平.ppt

上传人:huiwei2002 2018/2/24 文件大小:1.0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杜甫生平.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杜甫像
1
一、杜甫生平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6年)
杜甫在20岁之前,主要是在家读书。20岁以后是他的壮游时期。这个时期的漫游生活,使杜甫有机会游览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和文化古迹,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结交了友人。这个时期他曾写下著名的《望岳》诗,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和蓬勃朝气。诗歌创作具有盛唐诗歌的特质。
(二)、困守长安十年(746—755年)
天宝五年(746),来到京城长安。贫困的生活体验,使他与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逐渐贴近;当权者的排斥,使他对政治的黑暗有了切身的体验。诗人性格也逐渐由清狂转为深沉。写出了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还写了揭露杨国忠兄妹荒淫享乐生活的《丽人行》。
这些作品都标志这杜甫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的成熟,奠定了他客观写实的创作方向和沉郁苍凉的诗歌风格
2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756—759年)
在长安,杜甫写下了《悲陈陶》、《春望》、《哀江头》、《月夜》等著名的诗篇。强烈的政治性和炽热的忧国忧民感情,是这个时期作品的突出特色,它标志着诗人的创作进入高潮期。许多叙事性优秀诗作更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代表了杜甫诗歌写实艺术的独特成就。
(四)、漂泊西南时期(760—771年)
上元元年(760)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766年迁往夔州,杜甫对诗歌的格律、形式等写作技巧也有更深入的探讨,他创作的大量七言律诗,如《登高》及《秋兴八首》等在艺术上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被后世奉为圭臬。
杜甫在大历三年(768)正月起程出三峡。大历四年(769)正月,诗人来到潭州,后又到了衡州。最后他在大历六年(771)冬死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破船一漂泊西南时期(760—771年)条,终年59岁。。
3
二、杜甫诗歌的“诗史”特征
4
1、“善陈时事”,具有史的认识价值。有些事还可补史之失载。
2、不但提供了史的事实,而且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叙事手法的发展:
1)、既叙事件经过,更着力于细节描写;
2)、叙事、抒情、议论的融合。
3、抒情诗中心之所向,情之所系,未离时局,也具有诗史的意义。

抒情的特点:
1)、寓主观与客观;
2)、情感纯正博大;
3)、推己及人
5
《三绝句》
《月夜忆舍弟》
6
《春日忆李白》
《月夜》
《又呈吴郎》
7
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8
关于沉郁的解释
“沉郁顿挫”是杜甫对自己诗歌创作所作的概括。天宝三年,杜甫刚三十出头,他在《进<雕赋>表》中说:“倘使执先祖之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企及也。”杜甫说这话时,他的许多代表作还没有产生。但后来,诗论家们纷纷以沉郁顿挫来评价杜诗的风格,明清以后逐渐成为定论。
但对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的阐释,目前还有很多有待商榷的地方。安旗先生曾描述:“则论者语焉不详,或者祥而不切。有人以为‘沉郁顿挫’就是温柔敦厚;又有人以为‘沉郁顿挫’就是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又有人以为‘沉郁顿挫’就是含蓄。这些说法,不是失之过泛,不着边际,就是失之过狭,以偏概全。因此读了以后,究竟什么是‘沉郁顿挫’,仍然不得要领。”(《“沉郁顿挫”试解》,《杜甫论文集》(三辑),第152-154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9
但四十年后,学界关于“沉郁顿挫”的阐释依然十分复杂,如:
1、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乔象钟、陈铁民主编的《中国文学通史·唐代文学史》(上卷):
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是集中概括了他诗歌的主要特征。具体的说,它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涵义:一、它表现了杜诗思想内容的博大深厚,生活体验的丰富真切,感情的饱满有力;二、它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酝酿、消化、触发的过程;三、它以深厚完整的意境、锤炼精确的语言,铿锵浏亮的音调、顿挫变化的节奏表现出来。
2、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
杜甫诗歌的风格多种多样,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历来评论家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3、袁行霈、罗宗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
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