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6
文档名称:

跟我学篆刻.ppt

格式:ppt   大小:19,332KB   页数:9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跟我学篆刻.ppt

上传人:86979448 2018/2/25 文件大小:18.8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跟我学篆刻.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跟我学篆刻
--如何才能学好篆刻艺术
主要内容
第一讲篆刻的起源
一、篆刻的起源二、篆刻艺术发展中的两个高峰
第二讲篆刻的准备工作
一、工具材料二、印谱工具书
第三讲篆书的学习
一、识篆二、习篆
第四讲汉印及其临摹
一、汉印的特点与基本规律二、汉印的临摹与习作
第五讲古玺印其临摹
一、古玺印的特点与基本规律二、古玺印的临摹与习作
第六讲创作的基本技法
一、章法二、刀法三、残破艺术的把握
第七讲边款的创作
一、运刀的方法二、边款的排列顺序
第八讲如何正确地在书画作品上钤印
一、在书画作品上钤印的位置选择二、拓边款的技巧
第九讲印学流派及其鉴赏
一、吴让之二、赵之谦三、吴昌硕四、黄牧甫
第十讲作品点评
第一讲篆刻的起源
一、篆刻的起源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一概称“玺”
一、篆刻的起源
使用印章作为信物,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历史。可是,印章的使用究竟始于何时呢?因史无明证,后世遂产生种种猜测。
(一)春秋战国说。马衡在其著作《谈刻印》:“凡将斋金石丛稿》)中指出,鉴于《周礼》、《礼记》、《左传》、《吕氏春秋》、《战载和出土的古印实物,认为印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他说:“稽之载籍,征之实物,大抵皆周金,且为晚周之物,夏商无闻焉。”又云:“古印之起源,约当春秋战国之世。《周礼》虽有玺节之说,但其书绝非周公所作。春秋时始有玺书,至战国时而盛行。”罗福颐《对印章的认识》一文,也持同样观点,流传甚广。
一、篆刻的起源
(二)商代说。尽管元代吾丘衍《学古编》主张三代无印,但仍有许多文献明载三代有印玺。唐朝杜佑《通典》说:“三代之制,人民皆以金玉为印。”明代甘畅《印章集说》引《逸周书》语“汤取天子之玺,置之于天子之坐”,进一步指出商代已有印玺。随着地下文物的出土,黄睿《邺中片羽》著录了三方安阳殷墟出土的铜印,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徐中舒《殷代铜器足征说兼论(邺中片羽)》和于省吾《双剑古器物图录》等,都据此文物认为商代已出现铜质印玺。徐畅《商代玺印考证》,更提出夏末商初帝王有先行使用印玺的可能。如此看来,文献与实物交相验证,印章始于商代似无问题。
一、篆刻的起源
(三)春秋说。沙孟海《印学史》,对那三方商代铜印作了一番研究后表示怀疑。他指出,那三方印玺有可能出自上层堆积,并说甲骨文中没有“印”字,也没有“玺”的初形“木”字,金文中有“印”字,但不是印章之印,而是“抑”的初文,他认为春秋时代始有印玺。
一、篆刻的起源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也作”钤”)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死”同音,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一、篆刻的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
玺印的起源或说三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在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表征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一、篆刻的起源
汉以后,纸的运用比较普遍,印章才采取蘸水印色以后,钤盖在纸上的形式,后来又有了印泥。在这以前,文书大都写在竹木简牍上,为避免简牍散失,密封文书内容,就在写好的简牍外,再加上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并用绳子捆扎,把绳结放入方槽内,加上一块软泥,用印在泥上按捺出印文。这种于是干后硬化的软泥,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封泥”。用于按捺软泥的印章,白文显得清晰,钤在纸上则朱文印为佳,因此大古印的白文为多。另有一些特大的印,上面可插入木柄,是专门用来烙在马身上作为印记的,也有可能为大件物品发送的封用印记。
一、篆刻的起源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