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速度滑冰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速度滑冰运动的锻炼价值
一、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与影响
心脏呈运动性增大,安静脉搏50-50/分,运动230/分
二、对呼吸系统的良好作用
,
三、对神经系统的良好作用
对人体的调节能力增强:耐寒能力,平衡能力
第二节速度滑冰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古人以滑冰作为交通和运输的手段,这种基于生产、生活需要的活动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逐步演变成滑冰游戏,直到现代的速滑运动。
10世纪左右世界上出现了骨制冰刀。
1250年人们发明了钉在木版上的铁制冰刀。
17世纪开始出现铁制冰刀。
1902年挪威人发明了铁制管形冰刀。
1977年国际滑联批准使用脱跟的“克莱普”冰刀。
克莱普冰刀与传统冰刀的区别:
运动员在蹬冰结束阶段,刀跟脱离鞋跟,从而保证了在蹬冰整个过程中冰刀全刃始终“咬合”在冰面上,延长了蹬冰距离,增加了蹬冰力量,减小了蹬冰角度,提高了蹬冰效果。
第三节我国速度滑冰运动的发展简介
一、我国速度滑冰的源流和发展
我国冰雪活动最早见于公元649年唐代李延寿所著的《北史》,到了宋代,出现了“冰嬉”。
二、我国速度滑冰运动的发展概况
1953年在哈尔滨举行了首届全国冰上运动会。
1992年叶乔波在十六届冬奥会上获500、1000米银牌。
1994年叶乔波又在十七届冬奥会上获1000米铜牌。
2002年大杨杨在十九届冬奥会上获短道500、1000米金牌
第二章速度滑冰的基本技术
速度滑冰是运动员在冰上借助于冰刀,采用特殊的滑跑姿势和正确的技术动作,用最省力的方法,以最快的速度滑跑完一定距离的周期性运动。
它的基本技术包括直道滑跑技术、弯道滑跑技术、起跑与冲刺技术。
二、动力学结构特点
(一)人体外力
1、重力:在速滑运动中,身体重心投影在支点侧面,重力通过支撑以作用力形式体现出来,加大蹬冰力量(重力蹬冰)
2、支撑反作用力
3、摩擦力
4、空气阻力
(二)人体内力
指肌肉收缩产生的拉力,是运动员在滑进过程中的主要动力
第二节直道和弯道的滑跑技术
一、直道滑跑技术
1身体基本姿势、2蹬冰动作、3浮腿动作、4下刀动作
5自由滑进动作、6两腿配合动作、7摆臂动作。
二、弯道滑跑技术
1身体姿势、2蹬冰动作、3收腿下刀动作、4自由滑进
5 摆臂和全身配合动作、6进出弯道动作。
第三节起跑和终点冲刺技术
一、起跑技术
1、预备姿势 2、起动 3、疾跑和衔接
二、终点冲刺技术
采用双摆臂提高频率,刀尖积极触进终点线。
第三章速度滑冰的教学与训练
第一节速度滑冰的教学任务与特点
任务:1、根据学生特点,通过恰当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进健康,提高耐寒能力。
2、使学生掌握速滑的专业理论知识、动作技术、技能,和科学健身方法。
3、通过速滑教学,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等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特点:1、教学是在寒冷的条件下进行,体内热量消耗快。
2、速滑姿势容易引起腿部和背部肌肉的疲劳。
3、在速滑教学中,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多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