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
——总结及几点思考
中国历史悠久,中国绘画艺术更是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数不尽的文化精髓。每一阶段的进程都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凝聚了中国人的精神和思想。
上美术史之前,对这方面的了解远远不够,仅限于从博物馆和书中留下的印象,并没有个整体上的认识。听了老师的课激发了我对美术史的兴趣,也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太少,觉得中国的历史太悠久以至于美术的发展就让能让我研读很久也读不完。太多的大家,太多的绝美作品,太多的艺术种类……每一部分都是闪耀的文化宝石。
为了让学习美术史的思路更加清晰,我在图书馆借书,到网上找美术史的资料,参照课上的笔记,将美术史简单的从头到尾缕一遍。我总结了以下美术史摘要和各时期代表画家及一些关键词,并在总结后得到几点思考。
一、美术史小结
原始绘画
关键词:石器、玉器刻纹、彩陶装饰纹样、岩画
鲵鱼纹彩陶瓶、鱼纹彩陶盆、彩陶舞蹈纹、鹳鱼石斧图、黑山岩画:
捕食图
石器时代是中国绘画的萌芽时期,伴随者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原始的工艺美术有了发展。但在若干年以前,我们所掌握的中国绘画的实例还只是那些描画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时代的纹饰。但近年来,在中国的许多省份发现了岩画,使得史学家们将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推前至旧石器时代。在这些众多的发现中,也包括了许多描绘人的图像,有些堪称宏幅巨制。内蒙古阴山岩画就是最早的岩画之一。在那里,我们的先人们在长达一万年左右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这类图像,这些互相连接的图像把整个山体连变成了一条东西长达300公里的画廊。据推测,是宗教或巫术的感召促使先人们不辞辛劳地创作了这些图像。
探讨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我们仍然要把目光投向那些地处边远地区的神秘岩画。在云南沧源发现的岩画反映了人类的活动,包括狩猎、舞蹈、祭祀和战争。岩画的构图更趋于复杂,所表现的内容也由单个的物体发展为互相关联的具有动感的人。它们的存在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当然,这个时期艺术家们在绘制岩画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的边界的限制,岩面也并没有作任何的处理,它们的创作是无拘无束的。
这一切的改变源自于陶器和木结构建筑的出现,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艺术家们马上就发现这些材料是绝好的作画之处,于是,缤纷的色彩和丰富的纹样出现在这些器物上。以质朴明快、绚丽多彩为特色的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案,是我国先民的杰出创造。此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也有一定数量的彩陶。仰韶类型的彩陶以在西安出土的半坡陶盆《人面鱼纹盆》最具特色,也最耐人寻味,关于这种图案具体的含意一直在猜测之中。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的图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绘制于陶缸上的《鹳鸟石斧图》,出土于河南临汝闫村。该图以写实手法所描绘的鸟、鱼及斧据说代表了鹳氏族兼并鱼氏族的历史事件。此外,在青海大通出土的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彩陶盆,描绘了氏族成员欢快起舞的景象,堪称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的杰作。 
先秦绘画
关键词:青铜纹样、壁画、漆画、帛画
饕餮纹、龙纹、凤纹、回纹、鸟纹、环带纹、重环纹
《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
在整个"先秦"时代中,春秋以前属于奴隶制社会,战国以后则进入了封建社会。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各种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所谓的"青铜文明"。统治阶级的需要带动了美术各门类的发展,绘画当然也不例外,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先秦绘画遗迹少之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被推测为大部分的绘画都绘制在了易于腐烂的木质或者布帛上面。在商代的多处墓葬中发现了残存的彩绘布帛,在商代王室的墓葬中更是发现了很多的木质品上的漆画残留。可见,用漆作为颜料绘制器物在当时已很广泛了,常用的黑、红两种基本色的并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据说,那时的漆绘制品经常是与铮亮的青铜器以及白色的陶器摆在一起的,极富观赏性。在殷墟也曾发现过建筑壁画的残块,以红、黑两色在白灰墙皮上绘出的卷曲对称的图案,颇有装饰趣味。西周、春秋、战载下来,楚国屈原著名作品的《天问》就是在观看了楚先王庙堂的壁画后有感而作的。
幸运的是,在长沙的楚墓中先后出土了两幅战国时期的带有旌幡性质的帛画,它们都属于公元前3世纪的作品。两画描绘的都是墓主的肖像,一幅为妇人,其上方绘有飞腾的龙凤;另一幅则是一位有身份的男子,驾驭着一条巨龙或龙舟。墨线勾勒的侧面肖像及伴有象征意义的动物是两画的相同之处,所不同的是《人物御龙图》所表现出来的画家技巧要熟练了许多。
秦汉绘画
关键词:帛画、宫室及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
漆绘:奔马图、非衣帛画、壁画:车马图、画像砖:双龙图、彩绘砖:
上林苑斗兽图、画像石:泗水取鼎图,水陆攻战图
 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中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