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黄埔军校旧址参观感想
在国庆节假期的一天里,我和老同学一同前往向往已久的黄埔军校旧址参观。能亲临其境睹其风貌是我的一桩心愿。中午从学校出发,半个多小时后,掩映在绿荫之中的黄埔军校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小时候,我就对黄埔军校有所耳闻,知道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这里曾经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军事,政治人才,那是一个造就男子汉的摇篮。在这些男子汉中,有名震中外的将帅,也有献身革命的普通指挥员,更有男子汉般意志的奇女赵一曼。
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产物。它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军校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支援工农运动,进行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斗争和北伐战争,成为国民政府的支柱。
映入眼帘的黄埔军校显得安详与朴实,军校的正门是凯旋门式的立柱尖顶。我忽然想到,黄埔军校曾有一个号召:“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这是英雄的宣言,也是旧中国希望的曙光。黄埔精神,曾影响了多少人以身救国,执着地探索救国建国的道路?又有多少英雄辈出,独领风骚,极一时之盛?
有人说过,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而才从何来,便当努力向学。为此,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积极支持下在珠江畔的长洲岛内一举创办了闻名天下的黄埔军校,打开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的篇章。“亲爱精诚”四字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校训,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此举,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徘徊在军校校舍的走廊里,想起当年在战乱时期年轻的未来将领们为国家的兴亡而发奋苦读的精神。不禁有种泪蒙双眼的冲动。整个校舍如同一套大型的四合院,尽显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自中轴线向两侧铺开的便是样式一致的校舍。据资料记载,这套校舍当年曾是一座清陆军的小学堂的校舍,孙中山将之进行了修缮扩建,便成了孕育近代无数将领的一个摇篮,既加快了修建速度,又节约了人力与资金。历史的在这里留下了沧桑的痕迹,八十年前,中国的无数热血青年弃笔从戎,投入到了革命的大部队当中。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却怀着相同的目的,尽自己之才为祖国的存亡献上自己的全部。扶着校舍的门框,便能似握着革命的种子一样,细细地品味着在心中翻腾的那股热血。
黄埔军校校门两侧,书写着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对联。这位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在经历过无数次的武装挫折之后,终于认识到了改造旧军队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创建黄埔军校,从此,中国的革命掀开了新的一页。正是孙中山赋予了黄埔军校以理想激情和牺牲精神的,他一生致力于“和平奋斗就中国”,曾在这里面对师生进行过富于激情的演讲,那一幕一幕,已印在历史的画面上,可能已经发黄,可是依然精彩……
我们接着去看了黄埔军校史迹,一张张的图片像是电影回放,一幕幕的画面不断重现,周恩来和蔼风趣的讲授,聂荣臻的博学的介绍……其实,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中的五位和十大将军中的四位曾在这里学习和任教,国民党绝大部分高级将领也是在这里开始他们的军旅生涯。他们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同窗学习,同校共事;并肩作战,同仇敌忾;也曾因为政治信仰的不同而分道扬镳,相见兵戎,生死决战。思绪不断阻隔着历史播发,因为这不仅是一个学校,还是我们两党人曾经的共同奋斗史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