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20世纪30年代前中国币制紊乱的特征与弊端】
认为,在1933年废两改元之前,中国实际8ttt8实行的是银两本位,而事实上,正如1914年北洋政府所坦言:"今日中国所大患者,无本位也"(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辑,第91页。)。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忙于国内战争,无暇整顿币制,币制紊乱的状况一如北洋政府时期。无怪乎当时外人在对中国的货币状况进行考察后,认为"中国的币制是任何
dd dtt. com
一个重要仅见的最坏制度"(注:杨格著,陈泽宪等译:《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8 tt t 8. co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1页。)。今人要想从当时的紊乱中理出一个头绪,绝非易事。我们sSBbWw只能化繁为简,尽可能币紊乱的特征与弊端作出归纳性的描述,以企对20世纪30年代前中国的货币状况获得ssbbww一整体性认识。
一、货币紊乱的特征
所谓货币本位,最基本的条件是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强制使用,具有形式的划一性、法律的权威性和通行全国的统一性。而近代中国一直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都是银两、银元、纸币并行,发行权散落在地方和民间;每一种货币都形式多样,表现出明显的区域
性特征;中央政府发行的货币也只是各种货币中的一种,并不具有唯一性;还有随贸易而输入的各种外国货币,以及外资银行在华发行的货币,也广泛
8ttt8
流通于中国。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的货币发行和流通一直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www .ddd Tt. com,既无本位可言,更谈不上有什么货币制度。而一个没有本位和制度的货币状况,其紊乱的情形可想而知。20世纪30年代前,中国货币紊乱的特征可以下四个方面:
(一)传统性货币与近代性货币并存。货币的演变是从具体的物品到抽象的符号,即从按重量交易的贵金属(称量货币),发展为用贵金属加工成的铸币,再发展为可兑换贵金属铸币的纸币,最后发展为不可兑现的纸币。称量货币主要是以本身的重量即作为dddtt商品的价值,其铸造是由手工操作的家庭作坊完成的,是小生产方式的产物。铸币则与近代先进的工业生产相联系,机器的铸造保证了铸币无论是器形还是成色重量,都规整统一,符号性大大加强。银元是从称量货币发展为符号货币的关键环节。可兑现纸币和不可兑现纸币都是一种符号货币,区别只是前者还没有彻底割断与金属货币的联系,而后者则主要依靠政府的权威和自身的信用。很显然,称量货币是与传统社会相联系的传统性货币,而铸币和纸币都是与近代社会相联系的近代性货币。近代中国在1933年前除了不可兑现纸币尚未出现外,前三种形态的货币都同时ssbbww. com流通。
近代中国的称量货币是银两。银两虽然不同于银块,具有了一定,如元宝形、圆形、腰形等,上面还刻有铭文,但它器形多样,成色和重量根本无法整齐划一,因此. com符号性还很弱,主要还是一种称量货币。银两又称银锭,俗称元宝,由各地银炉铸造。1920年,上海有银炉24家。银炉的组织形式,都是家庭手工业性质,区别只是规模或大或小。为了dd dtt. com防止银炉滥设多开,上海新设炉户,必须ssbbww. c om殷实商号10家联保,并向公估局核准后方可开业。公估局是一个地方负责对银炉熔铸的银两进行鉴定衡量8ttt8的权威机构,由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