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doc

格式:doc   大小:123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doc

上传人:sxlw2016 2018/3/3 文件大小:1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实验20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一、实验目的
研究浓度较稀时的单颗粒沉淀规律,加深其对沉淀特点、基本概念的理解。
掌握颗粒自由沉淀试验的方法,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和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
二、实验原理
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其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降,其沉速在层流区符合斯托克斯(Stocks)公式。但是由于水中颗粒的复杂性,颗粒粒径、颗粒相对密度很难或无法准确地测定,因而沉降效果、特性无法通过公式求得,而是通过静沉实验确定。
由于自由沉淀时颗粒是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与沉淀高度无关,因而自由沉淀可在一般沉淀柱内进行,但其直径应足够大,一般D,以免颗粒沉淀受柱壁干扰。
具有大小不同颗粒的悬浮物静沉总去除率()与截流速度(u0)、颗粒重量百分率的关系如下:
20-1
式中:——沉淀效率;
——理想沉淀池截流沉速:
——所有沉速小于的颗粒质量占原水中全部颗粒质量的百分率;
——小于截流沉速的颗粒沉速。
此种计算方法也称为悬浮物去除率的累积曲线计算方法。
设在一水深为H的沉淀柱内进行自由沉淀实验。实验开始,沉淀时间为0,此时沉淀柱内悬浮物分布是均匀的,即每个断面上颗粒的数量与粒径的组成相同,悬浮物浓度为C0(mg/L),此时去除率=0。
实验开始后,不同沉淀时间,颗粒沉淀速度相应为:
20-2
式中:——颗粒沉淀速度,mm/s;
H——取样口至水面高度,mm;
——沉淀时间,min。
此即为时间内从水面下沉到池底(此处为取样点)的颗粒所具有的沉速。此时取样点处水样悬浮物浓度为,未被去除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比为:
20-3
式中:-悬浮颗粒剩余率;
-原水(0时刻)悬浮颗粒浓度,mg/L;
-时刻悬浮颗粒浓度,mg/L。
此时被去除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比为:
20-4
式中:-悬浮颗粒去除率;
、、同上。
需要说明的是,实际沉淀时间时间内,由水中沉至池底的颗粒是由两部分颗粒组成,即沉速的那一部分颗粒可能全部沉至池底。除此之外,颗粒沉速的那一部分颗粒也有一部分能沉至池底。这是因为,这部分颗粒虽然粒径很小,沉速,但是这部分颗粒并不都在水面,而是均匀分布在整个沉淀柱的高度内。因此,只有在水面下它们下沉至池底所用的时间能少于或等于具有沉速的颗粒由水面降至池底所用的时间,那么这部分颗粒也能从水中被除去;沉速的那部分颗粒虽然有一部分能从水中去除,但其中也是粒径大的沉到池底的多,粒径小的沉到池底的少,各种粒径颗粒去除率并不相同。因此公式(20-4)未包含的那部分颗粒被去除。
注:本实验用浊度代替悬浮物浓度进行各种计算。
三、实验仪器及用具
(1)自由沉淀实验装置如图20-1所示。
(2)浊度仪。
图20-1 自由沉淀实验装置
1—配水箱;2—水泵;3—搅拌装置;4—;5—;6—水循环用阀;7—配水阀门;8—沉淀柱上水阀门;9—放空阀门;10—取水样阀门;11—溢流管
四、实验步骤
准备实验原水。取适量硅藻土和自来水配制水样,置于水箱中。
开启循环管路阀门,启动水泵和搅拌装置。
水箱内水质均匀后,开启进水阀,等进水达到预定水高时,关闭进水阀,停水泵。过3~5分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