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8
文档名称:

鲤城姓氏-鲤城区.doc

格式:doc   大小:1,304KB   页数:14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鲤城姓氏-鲤城区.doc

上传人:dlmus1 2018/3/4 文件大小:1.2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鲤城姓氏-鲤城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鲤城姓氏资料汇编》工作小组
组长:吴英明
成员:萧清和龚书群龚书涵陈伯镛
特邀撰稿:王明耀、王人瑞、王人镇、王世玉、史玉树、
苏彦铭、张省民、郑昌萱
编务:蔡晓蔚陈乐怀
特邀审稿:杨清江林龙海吴远鹏
关于恳请协助修订《鲤城姓氏资料汇编》的函
(代序)
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姓氏文化源远流长,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已从远古以姓氏区别地位、贵贱,变为人们了解各姓氏发端源流、蕃衍播迁情况及其杰出人物精神风貌的历史资料。同时也为海外侨胞、台湾同胞寻根问祖提供一份可资印证的材料。
《鲤城姓氏资料汇编》编纂工作自2005年5月启动后,经实地踏勘采访、多方收集资料、查阅大量族谱,泉州市图书馆、鲤城区档案局、开闽三王祠、曾公亮学术研究会等单位(团体),王明耀、王人瑞、史玉树、吴乔生、吴玉芬、吴灿松、苏彦铭、张省民、郑昌萱、谢长寿等同志为其提供可资应用的资料,已完成66个姓氏的编写,现汇集为《鲤城姓氏资料汇编》(征求意见稿),印发社会各界。因本汇编是在资料较为匮乏的情况下进行编写,且限于编写人员的水平,故难免会出现错误和纰漏,恳请各界贤达协助审阅,提出宝贵的补充修改意见。对于没有选写的姓氏,特别是人口在千人以上的姓,也热切希望提供本姓氏的历史渊源、分布外迁等情况,尤其是家谱、族谱资料,以便增补充实,促进鲤城区姓氏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
联系人:萧清和陈乐怀
联系电话:22355728
传真:22355727
电子信箱:22355727@
联系地址:鲤城区方志委(泉州游乐园旁江南行政服务中心A幢2楼)
鲤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二○○七年十月十八日
鲤城姓氏
姓氏是中国固有的民族特色。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原先只有姓,代表一个部落的名称。到了父系社会,一个部落一个姓已不能满足社会活动需要,同部落中一些处于重要地位的男子需要有徽号作为自己的标志,于是出现了氏。因此,在上古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是根,氏是姓的分支,姓表明血缘家族系统徽号,氏是姓的衍生,标志着贵族宗族系统的徽号。其作用是:“以姓表血统,以姓别婚姻”和“以氏表宗族,以氏别贵贱”。战国时宗法制度崩溃,氏族贵族日趋瓦解。秦统一中国后,基本结束西周封建宗法制度,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被清除,姓和氏开始合二为一。到了西汉,姓和氏就完全融为一体。
姓氏作为每个人及其家族一种相对固定的符号,它是人们追溯生命记忆源头的一条线索,通过它追根寻源,可使后昆不忘先祖之所出,知创业之艰难,明长幼之排序,从而激发后人奋发图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生生不息。
鲤城区历史上****惯称为泉州,又因气候温暖,四季如春,古城形似鲤鱼和五代时环城遍植刺桐之故,别称“温陵”、“鲤城”、“刺桐城”。这里,夏、商二代属扬州,西周为七闽地,春秋战国属越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古越人在此生息繁衍。秦末、三国、西晋时期,中原动荡,汉人南迁。永嘉二年(308),中原衣冠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个族姓入闽;梁末侯景之乱,中原大批避难士民逃入闽南,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熟练的生产技术,与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闽越人共同开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使泉州的姓氏不断增多。唐久视元年(700),在重新设立武荣州时,选择此地作为州治。开元六年(718),太守冯仁智以州治无县,向中央政府申请设立晋江县,鲤城从此成为历朝在晋江流域建立的州、郡、路、府及县之治所。唐大和八年(834),朝廷下令保护广州、泉州、和扬州外商,货物“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泉州人凭借天然良港的优势,发挥善操舟楫的传统,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市井十洲人”的泉州,很快就与扬州、广州、交州并称为中国南方四大对外贸易港口。唐末中原再度动荡,民生凋敝,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率光州、寿州5000士兵入闽入泉,勤谨理政,招怀离散,与民生息,交好邻国,保境安民,福建偏安一隅,泉州生产有了较大发展,泉州的姓氏再次增多。元祐二年(1087)宋朝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泉州对外贸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靖康之变,宋廷南迁,把南外宗正司迁设泉州,泉州海上交通贸易的地位一跃而赶上广州。元代,政府的“通道外国,抚宣诸夷”,使泉州港在南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梯航万国”、“舶商云集”的世界东方第一大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外国商人、水手、使节和传教士,远渡重洋来到泉州,从事经商、旅游和宗教文化交流活动,特别是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随船来泉传教经商,他们有的长期定居,甚至与当地汉人通婚,生息蕃衍为蒲、丁、郭、金、夏、黄、马、葛等20多个姓氏的回民。
海上交通贸易的繁荣,带动了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