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66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mh900965 2018/3/5 文件大小:6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平谷区“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09-06-15
前言
本规划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根据北京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的建议》,针对平谷区工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实际编制形成。
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平谷区工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与总体发展思路;确立产业发展导向和空间布局导向,指导工业发展实现园区化、集群化、集约化;提出优化区域资源和环境配置机制,促进规划目标和任务完成的保障政策和措施。
规划范围包括北京市平谷区辖区内全部工业领域,并涉及与工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功能区域。内容上以制造业及其配套服务业为主。规划期限为2006至2010年,并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平谷区工业“十五”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
(1)工业的主导地位日益显现。2004年,,占GDP 4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升至41%;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15%。产业结构的“二、三、一”特征不断强化。
(2)工业化推进速度明显加快。%,。
(3)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地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2004年,兴谷开发区和马坊、峪口、马昌营等工业集中地,,占全区工业比重超过50%。
(4)招商引资是主要的发展手段。平谷本地产业发展相对较慢,特别是民营经济力量还比较薄弱,工业发展的重心实际上是基于通过招商引资形成的外来企业之上。随着北京现代汽车的崛起,韩资汽车配件企业已经成为推动平谷工业高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经济总量明显偏低。2004年,%,比浙江、,。
(2)产业链条短,关联度低。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分布在相同或相近的生产环节上,企业彼此之间内在联系较少,更多的是同质竞争,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联配套关系比较薄弱。
(3)创新能力匮乏。大部分企业仍是以投入市场多年的老产品打天下,在产品更新换代上始终迈不开步子。从产业技术层次来看,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都市型产业,技术变化迟缓,更新速度缓慢;而电子、信息、新材料、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发育不足,极为弱小。
(4)布局分散,产业结构同构化较为普遍。部分工业园区(以及乡镇工业集中地)没有突出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彼此在功能定位上区分模糊,缺乏统一的协调、指导,造成了产业布局的分散化。大多数外来企业在选择投资区位时,对产业链的考虑并不放在重要位置,加剧了产业关联关系的弱化和“有企业无产业”现象。
(5)支撑服务体系发育不足。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平谷的结合还远未达到紧密程度,制造业链条上的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经营管理、会计服务、法律咨询、信息服务等关键环节,得不到相关支撑平台和服务体系的协作与配合。
(6)开发区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各工业区(及基地和乡镇)在产业选择、招商引资时相互竞争,实际上是以牺牲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和长远利益,换取局部效率和眼前利益。特别是在各类工业园区及乡镇毗邻布局的个别地区,由于在规划、开发、管理和设计等方面不能形成合力,已经出现了盲目、无序发展的苗头。
第二章平谷区工业“十一五”的发展环境与发展优势
发展环境
(1)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级化趋势更为显著。平谷工业发展进程即将进入以提高产业素质为核心、以提高增长质量和产业竞争力为方向的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不再是“补短”和实现一般意义上的比例平衡,而是产业升级和结构高级化过程。
(2)资源和环境对工业发展的约束作用不断强化。平谷未来的工业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手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的现代发展模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
(3)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不断凸现。对平谷而言,产业集群优势将超越低成本而成为吸引外资投向的主导力量,并使“产业联系”成为投资政策的新焦点。
(4)国际产业转移向纵深层次推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资本、技术和市场优势,培育塑造自有加工制造能力,仍是今后平谷工业的重要成长路径。但是,必须吸引跨国公司将更多高技术产业以及技术密集型工序转入平谷,减弱外资对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的依赖性;同时,大力发展自有配套加工能力,强化外资与本地企业的产业关联性,形成扎根型加工制造体系。
(5)企业素质面临全方位的挑战与考验。促进有潜质的经营能人向具备现代经营管理素质的企业家转变,强化以创新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