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1982—1983年埃尔-尼诺现象与其他年埃尔-尼诺现象的比较研究.docx

格式:docx   大小:11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1982—1983年埃尔-尼诺现象与其他年埃尔-尼诺现象的比较研究.docx

上传人:niuww 2025/4/4 文件大小:1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1982—1983年埃尔-尼诺现象与其他年埃尔-尼诺现象的比较研究.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1982—1983年埃尔-尼诺现象与其他年埃尔-尼诺现象的比较研究 】是由【niuww】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1982—1983年埃尔-尼诺现象与其他年埃尔-尼诺现象的比较研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982—1983年埃尔-尼诺现象与其他年埃尔-尼诺现象的比较研究
摘要:
埃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和大规模海气系统湍流强烈活动现象。该现象十分复杂,对全球气候等多个方面都有影响。1982至1983年埃尔-尼诺现象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它对世界各国的气候、生态环境、农业、水资源等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分别从发生机理、影响和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对其与其他年份埃尔-尼诺现象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未来的应对措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埃尔-尼诺现象;1982-1983年;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应对措施。
一、绪论
埃尔-尼诺现象是地球气候系统中比较重要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其对全球气候等多个方面都有影响。其中,1982至1983年埃尔-尼诺现象是历史上的最严重一次,对世界各国的气候、生态环境、农业、水资源等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将从发生机理、影响和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对该现象与其他年份埃尔-尼诺现象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未来的应对措施提供参考。
二、发生机理
埃尔-尼诺现象是由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表面温度异常升高和大规模海气系统湍流强烈活动所引起的。这些异常事件主要源于太平洋海域表面和下层海域之间的海水热量交换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又是由于一些气候系统因素的不同寿命和变异程度所引起的。
1982至1983年埃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姜永清,1995):
1. 大西洋贝尔特固定高压异常增强,更多热带海洋能量向东移动到太平洋赤道东部,在热带太平洋赤道东部形成了非常强的暖池。
2. 西风暴流发生异常,导致暖池热量向赤道西部转移、推动赤道西部暖水向东流动,形成著名的赤道反压。
3. 大西洋气压异常增强,西风带向南延伸,从而推动了赤道气圈行进,显著增强了太平洋宽阔地区的热带洋流和风。
4. 一系列气候系统的变异和年际震荡态势增加了海水温度异常的概率。
与之相比,1997至1998年埃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前者相似,但其持续时间更长,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也更为显著。
三、影响
1982至1983年埃尔-尼诺现象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其影响不仅局限于太平洋地区,还波及整个世界。例如:
1. 影响全球降水分布。该现象导致太平洋东南部的降水增加,而其他地区则明显减少了降水量。这不仅导致了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同时也威胁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稳定。
2. 影响全球气候。1982至1983年埃尔-尼诺现象导致了北半球的气温升高和南半球的海温升高。它还影响了全球风向和海洋环流,致使特定地区的气候异常,各种气象灾害概率增加。
3. 影响海洋生态环境。埃尔-尼诺现象导致了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和海洋自然资源减少,对渔业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与之相比,之后的埃尔-尼诺现象对全球的影响也不容小觑。例如,1997至1998年埃尔-尼诺现象导致了下列影响:
1. 引发亚洲区域的大规模洪灾。
2. 导致东南亚地区的旱情加剧,导致水资源缺乏,热浪和森林火灾等气象灾害增加。
3. 影响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加剧气候变化。
四、应对措施
面对埃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全球各国纷纷采取行动,提出了诸如政府规模应急预算、对灾区的援助、缓解其对生计造成的影响等应对措施。
1982至1983年埃尔-尼诺现象时,船只的运输线路发生调整,渔船需要转移至更安全的海域捕捞。某些地区的水文站也在这段时间里进行了维修。许多地方宣布了紧急状态,采取了缓解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措施。这些对付策略都是比较针对性强和立竿见影的。
相较之下,1997至1998年埃尔-尼诺现象时的应急措施则更加全面,包括动员社会力量、完善应急预警体系、加强环境监测和研究工作等。
五、结论
1982至1983年埃尔-尼诺现象和之后的埃尔-尼诺现象存在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异之处。其中,对全球气候、生态环境等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而应对措施的改进和创新,对于增强社会的应急和抵御能力,缓解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如何做好个体和机构防范和抗灾准备,仍然是城市管理、生态保护和全球性气候治理的最大难题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