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年方舱工作人员(模板篇) 】是由【feifei】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方舱工作人员(模板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方舱工作人员(模板篇)
总结是自我认知的过程,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待提升的方向。切忌抄袭他人的总结,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以下是我为大家精选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参考。
方舱工作人员篇一
3月14日下午,安徽医疗队的300多名队员来到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熟悉环境,接下来他们将支援这里的其他各省市“战友”。
3月16日一大早,北京医疗队院感组成员石月欣、李红和护理组组长纪冬梅便匆匆赶往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这天上午她们有一个特殊的任务——迎接新战友安徽医疗队队员们。在武汉的方舱医院全部休舱后,各省市的支援医疗队并未打道回府,经过不足一个星期的休整,便马不停蹄奔赴各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开始新的战斗。
“手套不能摸里面,手不能摸外面,咱们要记住这两个原则。”石月欣颇有创意地把新战友需要掌握的技能编成了口诀。安徽医疗队此前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支援抗击疫情,防护服的穿脱方式与北京医疗队不太一样,让安徽医疗队尽快熟悉新流程是北京医疗队院感组一项重要任务。
“衣服前面是固定的,要从后面慢慢往下拽。”安徽医疗队的很多男医生体型魁梧,脱防护服时肩部容易卡住,石月欣和李红手把手地教给他们诀窍。
2月9日,安徽医疗队开始负责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的接诊工作,一直坚守到3月8日方舱医院休舱。安徽医疗队医生张成元告诉记者,他们的医疗队共有300人,休舱后,全队休整了5天,便开始赶往新的战场。在方舱医院时,他们主要负责接诊轻症患者,但实际上医疗队里超过70名医护人员来自重症学科。“希望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面对重症、危重症患者时,能发挥出我们的优势,切实发挥好援军的作用。虽然已经坚守一个月了,但我们仍然体能充沛、斗志高昂!”
据石月欣介绍,3月15日起,北京医疗队院感组逐步对安徽医疗队护理组人员进行院感防控培训,今天则开始对医生进行培训,并梳理流程,以确保全体医护人员能够迅速适应新的任务。“今天开始,北京医疗队就要和新战友一起并肩作战了,我们一定能配合默契,打好决胜战!”
在安徽医疗队医护人员进入隔离病区前,其中一位医护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一张表格,上面显示,安徽医疗队在各层病区都分别派出了医护人员,其中北京医疗队负责的三个病区,初期将迎来13位新战友。
据了解,武汉市在中央指导组医疗救治组的指导下,计划分期分批把全市50多家新冠肺炎患者的收治医院,向医疗资源丰富的10家定点医院集中,逐步腾出医院,以恢复原有的医疗体系和医疗秩序,逐步满足广大市民的就医需求。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是10家定点医院之一,医院综合办副主任吴立志说,新近到医院支援的有安徽医疗队和广西医疗队,很多医护人员都是长时间异地作战,非常不易。新队员们到来后,会替换少量的武汉协和医院本院医护人员,让他们回到原科室负责接诊工作,确保整体医疗秩序的逐步恢复。
方舱工作人员篇二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迅速蔓延,为了有效遏制疫情,方舱医院逐渐成为救治患者的重要场所。作为医护人员,我有幸参与了方舱医院的工作,亲身体会到了这座解困之城的奇迹。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下面我将从与患者的相处、医疗技能的提升、团队协作、心理素质养成以及坚守护理岗位五个方面谈一谈我的心得体会。
与患者的相处是每名医护人员在方舱医院最常做的事情。身处封闭环境中的患者,多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在这里,我们不能只是冷漠地为他们提供服务,更要给予他们最多的关爱和温暖。我记得有一位患者,因为病情加重产生了负面情绪,我主动找到他,陪他聊天,通过倾听他的痛苦,让他逐渐恢复了信心。在与患者的相处中,我不仅学会了换位思考,更了解了患者最需要的是心理支持,这为我的护理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方舱医院的工作中,医疗技能是我们最重要的武器。每天面对大量病例,如何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成为了我思考的问题。我迅速摸索出一套规范的操作流程,提高了快速判断和处理病情的能力。同时,我也主动与其他医护人员交流学习,不断地进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能。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不仅在短时间内提高了自己的医疗技能,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团队协作是方舱医院工作的关键。在这里,我们医护人员形成了真正的“战友情”,共同面对着疫情的考验。每当遇到困难,我们总是团结一心,共同攻克。例如,在临床轮转时,互相帮助、互相照顾成为了我们的一种习惯;在例会中,我们互相交流经验,共同讨论疑难病例,共同提高治疗效果。通过与团队的合作,我不仅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定位,也学到了很多处理问题的方法。团队协作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解决问题,更在于共同成长。
方舱医院工作环境紧张、压力大,心理素质的培养成为每一名医护人员不可或缺的能力。在此期间,我学会了自我管理,学会了面对挫折和压力。当面对病情不断恶化,死神不断逼近的时候,我学会了坚守,学会了不放弃,学会了积极应对挑战。尽管心理上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是我坚信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好的完成护理工作。通过这段时间的历练,我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使我更加沉稳应对各种复杂环境。
方舱医院工作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是每一个医护人员的坚守都是对这座困境之城最好的援助。在这里,我亲身体会到了医护职业的尊贵和伟大。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们承担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幸福,这是一份既艰巨又光荣的事业。通过这次方舱医院的工作,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更加坚定了我从事医务工作的信心。
总而言之,方舱医院的工作经历让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锻炼了我的意志品质和处事能力。在与患者的相处中,让我更加懂得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通过提高医疗技能,增强了自己的专业素养;与团队的协作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我能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压力;最后,方舱医院的工作使我对医护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悟,更加坚定了我致力于医疗工作的决心。我相信,通过这次经历,我会成长得更加强大,为人类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方舱工作人员篇三
日前,按照全区统一部署,昌邑区应急管理局抽调了精干力量,成立了“支援方舱医院服务突击队”,紧急赶赴“新冠防控吉林市第五方舱医院”。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昌邑应急人”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安全,应急局突击队秒变“安全检查队”,为方舱医院提供强有力的安全生产技术保障。
吉林市第五方舱医院主要收治新冠阳性患者,自“开舱”以来每天都有新增病患入院,医疗救治、服务保障、环境消杀、协助转院的任务异常繁重。昌邑区应急局的支援方舱服务突击队,出于职业敏感刚一抵达战位就迅速查看周边安全风险、安全隐患。由于方舱医院人员密集、封闭管理,用电负荷高、消防安全压力大,同时方舱内又存有酒精、消杀药剂等大量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一旦日常安全管理和危化品使用环节出现疏漏,就会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无疑会对整个疫情防控工作雪上加霜、添乱添堵。
昌邑区应急局支援方舱战斗突击队,针对研判出的方舱安全现状马上分成两拨力量,一组人员重点负责方舱内日常管理,如三餐发放、用品补给、信息统计和协助危重患者转院.......另一组以“应急执法大队”和“应急救援中心”人员为主要力量,在履职日常服务工作的同时,兼职化身为“安全检查队”,对方舱医院各楼层的灭火器、消防栓、防火门和安全疏散通道等重要安全点位,每天都进行逐一“拉网式”安全检查、巡查,确保方舱内所有安全硬件设备设施都完好可用,并指导医护人员和保洁人员正确使用和存储酒精、消毒液,加强周边环境安全监管、防止安全事故发生。而且应急局突击队员们还变身为“安全训导员”、“安全教育员”,对入院患者抽烟行为进行及时劝阻,对在院病患和工作人员开展用电安全、消防安全教育,普及安全常识提高大家安全意识.......昌邑区应急局工作人员这些有效举措,得到了方舱内医护、病患和院方管理人员高度认可。“你们这些抓安全、干应急的真不一般,现在有你们在方舱,我们心里就踏实多了、安稳多了,真太谢谢你们了!”,一位方舱医院工作管理人员很诚恳的如是说。
下一步,昌邑区应急局将深入总结在方舱管理中积累的安全管理工作经验,为区委、区政府后续相关防疫工作提供好想法、好建议、好点子。
方舱工作人员篇四
4月11日下午,正在上班的我接到援沪通知后,立刻安排好手头工作,并联系其他4名一道出征的同事领取防护物资。回家与家人简单地交待一番,便开始收拾行李。一通准备下来,已是晚上10点多,这时才想起女儿要我今晚陪陪她。推开房门,她已靠在床上睡着,心底顿时泛起一阵心酸与愧疚。
第二天上午,带着院领导的嘱托与期望,我们5人于11点来到高铁西站与大部队集合。作为一名党员,吉州区分队队长,重任在肩,我感到光荣且忐忑。
当天下午5点50分到达虹桥站。一下车,一大群“大白”早已等候在站,热情地招呼我们,帮助我们转运防疫物资及行李。一位大叔说到:“感谢你们的到来,你们是我们的恩人!”
坐上大巴驶离时,窗外的“大白”们列队整装,向我们敬礼致意。这一幕深深感动着我,身为井冈儿女,我要充分发扬井冈山精神,和上海人民共同努力,早日战胜疫情,让这座城市重现往日的繁华与生机。
首进方舱。
今天是援沪的第七天,也是爱都路保税区方舱开舱的第三天。我们接到通知,将作为第一批进入该方舱的医疗人员,队友们颇有几分奔赴战场的豪壮感。
进入方舱,换上防护服时,心里还是情不自禁地打起鼓来,倒不是害怕,主要是担心有限的人力无法安置好庞大的病人队伍。每个方舱配置不同,可借鉴的经验不多,万事开头难,只能临场应变了。
面对一车车的病人蜂拥而入,我立刻集中精力,调整好状态,做好分工。我和两名医生对病人进行评估筛选,其余人员分布到不同的楼层各个区域,做好病人的引导安置。因为方舱是刚建好开放,后方的安置难免有疏漏之处:物资发放混乱、水电故障、很多病人寻求医疗帮助……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我们只有不停地做好调整和安抚工作。
不知不觉到了交班时间,如果说舱内的工作好比战斗,那出舱脱防护服就像排雷,必须高度集中精力,每一个环节都要小心谨慎,一不留神就会暴露导致感染。队友们小心翼翼地做好每一个步骤,最后顺利出舱。
回到酒店,一番消杀后已是凌晨2点多,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作为组长,我第一次承担如此艰巨的任务,有太多的问题等待解决,于是起床将问题一一罗列,思考解决方案,不断修改工作流程,争取下一次进舱能更有序高效地开展工作。一番思索下来,已是清晨,看着天边泛起的微光,仿佛看到胜利就在前方。
经过两天的紧张忙乱,工作渐渐步入正轨,队友们配合得越来越默契,我们互相帮助、分享经验、随时补位。每一次下班后,我们都会在大巴车上总结本次的不足,讨论下次的工作目标和计划。
方舱战“疫”
日复一日地奔赴战斗中,不知不觉来沪已经十天。从最初登上大巴时的沉重紧张,到现在的从容镇定,记载了我们一次次的成长与蜕变。
记得刚进舱那几天,面对庞大的病人队伍,接踵突发的状况,我的思绪就像一团乱麻。负面情绪的困扰曾让我陷入过短暂的抱怨和自我否定,但一想到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不畏艰难、勇于进取是共产党员的本色,我心中顿时充满了力量。我绝不能退缩,必须迎难而上,做一面鲜红的旗帜,带领大家穿越黎明前的黑暗。
接下来,我迅速调整状态,理清思路。要管理好偌大方舱,仅仅依靠我们9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
当然,保障方舱的正常运行,仅仅依靠外援是不行的,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下,每个人必须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发挥最大的潜能。于是我根据个人特点,对楼层进行定人管理,制定出通用的工作流程和应知应会内容。经过几次磨合,队员各自的楼面管理做得越来越好,每次下班后,听着大家如数家珍地总结时,我由衷地为他们感到自豪。
除了人员能力的培训,计划的制定也是保障工作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天上班前,我会向上一班确认工作进度,并逐条查看工作群内消息,将工作任务、工作重点、注意事项汇总,随后组织小组讨论,进行初步的分工、优化流程、拟定突发情况的应对策略,最后达到各楼面同质化管理。这样才能做到人人思路清晰、反应迅速、忙而不乱。
今天我们班负责950人的解离出舱及第三方人员的核酸采集工作。在吸取昨天办理解离出舱的经验教训后,我们调整策略按楼面组织出舱,大家各司其责、密切配合。短短4小时,我们小组完成了852人份解离单的填写、742人上车出舱、210人次的核酸采集。下班后,脱去防护服,一身早已湿透的我们心中全是满满的成就感。
感恩遇见,让我们成为并肩战斗的伙伴,收获弥足珍贵的战友情;感谢困难,让我们在一次次的磨练中成长提升。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渡不过的河,打赢这场战斗,治好上海,让魔都重现往日的繁华,我们有信心!
方舱工作人员篇五
20__年3月,吉林省的新冠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面对着“生病”的城市,肆虐的病毒,我们每个人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4月3日,我接到院党委命令,即将前往四平方舱医院开展医疗救治工作。一声召唤,注定了平凡的'我,有了一段不平凡的战疫经历。
从接到集结命令到进驻方舱,只有三天时间。在这三天中,我和战友们反复地练习穿脱防护服、熟悉各种消杀和防护的流程、熟悉新的工作环境,学习新版的诊疗方案,以确保尽快适应方舱医院的救治工作。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来自院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怀,在物资采购困难的条件下,为我们准备了常用药品和生活必需品。
4月7日深夜,一通紧急集结的电话,令我们带着简单的行李从各自家中前往驻地。在去往驻地的路上,我心中最放不下的是家中年过八旬的老父亲和即将远行的女儿。大脑定格在出门前女儿含泪的告别和久久不放的拥抱。但时间紧迫,我只能放下所有不舍,因为我背负的是院领导的信任和妇婴医院的荣誉。
4月8日凌晨,我们再次从驻地奔赴方舱医院。在第一时间,我们穿上防护服进入病区,迎来了第一批来自长春市宽城区的276位新冠确诊病人。都说我们是白衣天使,但我们没有天使的力量,面对肆虐而来、近在咫尺的病毒,我也会胆怯、恐慌和无措。当看到患者提着简单的背包,抱着孩子,扶着老人,拖着疲惫的身躯,有序的进入病区,面对着一双双无助的眼睛,容不得我迟疑,只能选择义无反顾立即投入到工作中。身着厚重的防护服,我们每位医生要接诊近五十名患者,详细询问病史,采集基本信息,建立联络方式。几个小时下来,汗水湿透了防护服里面的工作服。结束舱内工作,进入清洁区后,我们需要尽快把每位患者的信息输入电脑,建立病历,让每位患者得到最及时的救治。繁重的工作,让我在工作第一天就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接下来的几天,面对物资、药品的短缺,患者量的剧增,最高时达到1200人,同时我们还要承受患者的急切、焦虑、不理解、不信任等各种情绪,一切让我感到工作压力巨大。这里的每个医生都经历过在工作岗位上连续工作12小时;手机24小时保持通畅,随时与患者、值班医生、疗区护士沟通病情,指导治疗;下夜班回到驻地还要继续工作到深夜。这里已经没有了时间概念。“及时识别病人病情变化并跟进治疗措施,积极沟通、帮助他们保持良好心态”这是我们的职责。例如一位老人在入院后短短2天内出现剧烈头痛伴右眼红肿,随后眼周围出现皮疹、水泡、破溃,患者情绪急躁焦虑。我在安抚患者情绪的同时立即联系主任、专家会诊,确诊为带状疱疹,在方舱医院没有此类储备药物的情况下,快速帮助联系外购药品,并送去自己的牛奶,水果,帮助他增加营养。我们在为患者安排治疗方案的同时,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当春天悄悄来临的时候,在我们的精心救治下,陆续迎来了患者的康复出院,当一批批患者满怀感激的向我们挥手告别,高高兴兴地登上接他们回家的大巴车时,一切的付出和坚守都是值得的。
于非常之时,担非常之责,成非常之功。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共同捍卫着人们的健康,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医务人员的使命和担当。没有人生下来就是英雄,总有人用平凡成就伟大。来方舱,为荣誉而战,白衣执甲,不虚此生。希望并肩作战的战友们早日安全回家。愿春回燕归,山川无恙。
方舱工作人员篇六
截至*月*日,武汉已经有15家方舱医院开舱收治新冠肺炎病人,“应收尽收”逐步出现成效。来自全国各地的72支医疗队入驻,进一步提高了救治能力。
以下是4位已经康复出舱或者正在方舱医院的患者写的日记。通过这些文字,我们一起了解他们在这艰难时期的抗疫故事和战斗精神。
黄陂方舱医院姜婷。
出舱后,我最想去献血。
*月*日,多云转晴。
“少女懿”,还记得我吗?今天是我进入黄陂方舱医院的第11天。这几天,我的体温挺正常的。下午,又做了一次核酸检测,如果各项指标达标,过几天就能顺利出舱。
老实说,我对什么时间出舱已经不那么焦急了。还记得刚入舱的那几天,无奈与爸妈隔离,又刷着新闻,害怕到眼泪止不住地流。
那时,你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艰难地蹲在我床边,拉着我的手安慰我、开导我,让我树立信心。我看不清你的长相,只看到白色防护服上写着“少女懿”三个字。
*日那天,我第一天入驻方舱。也是那一天,你正通过广播给我们疏导紧张情绪。你说去年*月来过武汉。除了开会学习,最吸引你的就是武汉各个美食街。等这次疫情过去,也欢迎大家到浙江去品尝美食。
当时,正在吃午饭的我哭了。哭有很多种,这次是感动的哭。你们不远万里,
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来这里照护我们,我有什么理由不坚强起来呢?
听说你们浙江医疗队又转战光谷方舱医院了,我很不舍。跟你说个好消息。前不久,方舱医院由党员志愿者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我是党员,也加入了。现在,我每天搜集病人意见,然后跟医护人员反映;还在医护换班时,协助帮助重点患者……现在,我每天都很充实,能帮到别人让我觉得很开心。
我还决定,如果身体条件允许的话,出舱后就去捐献血浆,帮助更多病患。
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程楚楚(化名)。
我在方舱医院当“区长”
*月*日,阴冷小雨。早上6点左右,我被送到了武昌区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
刚到方舱医院,我还是有点恐慌。一是我的症状很轻,害怕到了这里被交叉感染而加重病情。二是担心陌生环境条件差,不如在家里待着舒服。
方舱医院与普通医院很像,分为好几个片区,每个片区都有管床医生、护士。他们都很和蔼,不断给我们鼓劲,还给我们讲笑话。我越来越有信心,之前的恐慌情绪渐渐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