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二语习得通俗讲解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漏屋精简速览版.docx

格式:docx   大小:3,025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二语习得通俗讲解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漏屋精简速览版.docx

上传人:hezhihe 2025/4/15 文件大小:2.9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二语习得通俗讲解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漏屋精简速览版.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二语习得通俗讲解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漏屋精简速览版 】是由【hezhihe】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二语习得通俗讲解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漏屋精简速览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经典word整理文档,仅参考,双击此处可删除页眉页脚。
本资料属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分析(漏屋)
一、理论篇
克氏理论:“二语习得”概要
12 岁以下的儿童到了国外环境,无论基础,只需要大约一年的时间,每天几小时,外
语就讲得非常流利了,和当地人几乎一样好,没有一点口音。其实掌握母语也只用了这么长
的时间。
研究表明,儿童是“习得(acquisition)”外语,获得过程是:猜测 > 形成条件反射 > 建
立语言区 > 实现语言思维。成人是“学得(learning)”外语,过程是:记忆 > 记忆区 > 知
识。
克拉申()认为:语言的掌握,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是在
“可理解的”真实语句发生(即我们前面探讨的有效的声音,也就是可以懂意思的外语)下
实现的;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条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和使用语
法知识;它不能一夜速成,开始时会比较慢,说的能力比听的能力实现得晚。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针对以上语言实现的特点来设计的。他的理论由以下五大支柱组
成,被他称为五个“假说”。五个假说不分先后,分量不同,下面一一说明:
1.“习得-学得”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的。
第一条途径是“语言习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
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
的练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习得的结果是潜
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该假设认为,成年人并未失去儿童学语言的能力。克拉申进一步指出,如果给予非常理
想的条件,成人掌握语言的能力还要比儿童强些。而别人在旁帮你纠正错误,对你的语言掌
握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2. 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这一假设认为,无论儿童或成人,语法结构的习得实际上是按可以预测的一定顺序进行
的。也就是说,有些语法结构先习得,另一些语法结构后习得。克拉申指出,自然顺序假设
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习得某种语言能力
的话,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初学时的语法错误是很难避免的,也是没必要太介意的。
3. 监检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
一般说来,下意识的语言习得是使我们说话流利的原因;而理性的语言学习只起监检或
0
经典word整理文档,仅参考,双击此处可删除页眉页脚。
本资料属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编辑”的作用。换句话说,当我们开口说话时,话语由“习得”系统产生,经“学得”系
统监检后成为“真言”而吐露出口。语言学习的这种监检功能可能在我们说话或写作之前,
也可能在其后。
在口头交谈中,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去考虑斟酌语法。语法规则如果不是习得而是背出来
的,也用不上。但在事先准备的正式发言和写作中,语法的使用能提高语言的准确性,为演
讲或文章增添色彩。
这一条可以说是克拉申对语法知识的用处做出的最大让步。
4. 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设也是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
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
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为
“i”,那么就要给你提供“i+1”水平的输入。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
供,只要习得者能有足够的理解输入时,就自动地提供了。克拉申认为,理解输入语言的编
码信息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 incomprehensible)输入只是一种噪音。按照
输入假设,说话的流利程度是自然达到的,是不能直接教会的。
对输入假设的理解关键点就是 comprehensible input “i+1”。+ 1 就是在自己现有水平
上加了“一点点”难度。换句话说,我们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点点难度才提高的。其实大家寻
找的答案,最主要的出处就在这一条上。我们对一系列误区的分析,很多都能从这一假设中
找到依据。我们今后掌握的最重要的技术就是不断自己创造这一条件。稍后我们详细说明。
另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的概念,是在这假设里引入的。克拉申
认为,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说话能力前,都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直到听懂的量达
到一定程度而有足够的自信时,才可能说话。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必要的。所以大
家不要急着上来就想说,说的能力要来得慢,同时它是自然到来的。
5. 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
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心理上的因素影响着他习得语言的速度和质量。这些因素
是:1)动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2)性格。比较自信,
性格外向,乐于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在学习中进步较快。3)
情感状态。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中,焦虑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同样,心
情放松和感觉舒适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然学得更好。这一假设的重要性也常被忽视。
6. 可理解输出 Comprehensible Output
语言学家发现如果仅有输入条件而缺乏输出体系,学生就会听得懂但说的能力差。于是
斯韦恩(Swain)在 1985 年提出了“可理解输出理论”,即在输出时尝试做一些高出他们目
前水平的练习。因为输出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寻找合适的形式来表达他们所要表达的意
思,当他们碰到一些不知该如何表达其意思的困难时,就会去努力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
可以自己尝试总结一些新的规则,从对方的反馈中总结经验,最终形成比较稳固的体系。
这一理论是对克氏理论体系的补充。至此,“二语习得论”框架已经比较完整了。
这些讨论,是学习语言方法的“战略”层面。不要急着进入“战术”层,战略上的失误
1
经典word整理文档,仅参考,双击此处可删除页眉页脚。
本资料属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会导致全盘皆输。
有“二语习得”的理论结构,可以制定战术了。聪明的同学已经独立做了,下面我根据
经验帮大家搭个架子。对于学习者来说,可以按照制定出的战术具体实践,对于教学者而言,
要根据正确的理念设计课程和教学模式。我们先谈学习者的战术制定。
二、实践篇
外语学习能力过程四个阶段
外语获得可分为四个阶段:
1. 早期(Early Stage)或初始理解期(Pre-production/Comprehension Stage)。
2. 提高期(Upping the Ante)
3. 增长期(Getting Serious)
4. 高级期(Scaling Everest)
每个阶段情况不同,每个人的英语现有能力情况也很不同,应用的方法也不同。
对于中国大部分大学生,基本处在第三阶段“增长期”。对于从未接触 SLA 理念的同学,
理解一下 SLA,快速过一下第一和第二阶段,然后即可使用第三阶段的“A Sample Acquisition
Cycle”进行练习。
早期(Early Stage)
概述—关键是建立声音和图像的直接联系
如果单纯从零基础开始,早期(Early Stage)应该是一到两个月(由于英语与中文差异
比与其他语言大,中国同学至少两个月,但也不应过长。我们的经验是一般中国同学会拖长
时间。)具体实施方法建议如下:
大量使用视觉辅助工具,直接建立“画面”与“声音”在大脑中的“联系”。最典型的
手段有两个,一个是“看图识音”(不是看图识字,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看图片的同时
听与图片相关的英语声音;另一个是我们以前谈到过的“全身肢体反应”(TPR)。在这一时
期,有几个严格的要求:
1.避免使用中文翻译,充分建立条件反射;
2.不要试图说英语,只练听力;(还在沉默期内);
3.不要看任何拼写,把拼写的学习完全放弃;(不认识字母又何妨?)
4.如果有外教参与,外教可多用肢体语言或用手画图协助这一过程,不要教课;
5.不要怕听错,要放松和有信心;
这一过程结束时,应该达到 1000 个左右的词汇+短语量。顺便说一句,以前学过一种
外语的同学,再尝试这种方法时会出奇的快,而且发现跟以前学的其他语言一点不会混淆。
下面说明“看图识音”和“TPR”的具体操作技术。
2
经典word整理文档,仅参考,双击此处可删除页眉页脚。
本资料属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方法一:看图识音
看图识音,就是眼睛看着图片,耳朵听着声音,找出和声音对应的图片。这是简单的说
法,实际原理还是挺复杂的。
练习时,一定要尽力把声音和图片直接联系,不要加杂中文翻译于其中。
要用标准音。
最终的效果要达到:一听到声音,脑海中就闪现对应的形象,而不是中文翻译。
目前中国看图识音的产品不多见,受中单词还是硬
来。
方法二:全身反应法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TPR“全身反应法”是上世纪60 年代(那个语言
学“火红的年代”)由美国心理学教授James Asher 提出的。他分析研究母语实现的过程,倡
导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左右脑的共同协调训练建立语言思维,达到掌握
外语的目的。具体实现方式是:通过语言学习者听到一个外语指令,用身体动作对它做出对
应的反应,从而使听者逐渐自然建立语言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听到“Stand Up”就从
坐位上站起来,听到“Touch your nose”就去摸自己的鼻子。应用更多的手势和简单实物教
具,TPR 完全可以展示动词的不同时态以及复杂的句子形式。
。它的特点符合SLA
的关于语言形成的各项假说和建议:
1.主张学习者通过“可理解输入”先建立听力能力,不强迫学生开口说;
2.降低学生紧张情绪;
3.左右脑协调使用,共同实现语言能力(左脑负责接受指令,右脑负责做动作);
4.模仿真实的语言环境;
5.不教语法知识,也不急于学读写;
TPR 一般需要由有经验的教师辅导学生完成,特别是零基础者。但有一些基础的同学
可以在学友之间甚至自己(先把指令录下)完成。本人认为有一点基础的同学也要自己尝试
一下 TPR。通过 TPR 的经历,可以很好地帮助建立英文思维。所以同学们不要认为:我懂
Stand up 的意思,不用做了。知道你懂了,但可能它只是一个记忆中的知识或中文的解释,
它还不是你思维的一部分。直到重复过几遍,最后能迅速对指令不假思索地作出反应后,才
逐渐实现融入自己的思维。大家可以想象这对咱们今后听复杂句子的“反应速度”会有多么
重大影响。
大家要注意“Response”的意思是作出反应,所以是听指令反应。最理想的状况是大家
一起做游戏,听一个人发“指令”,大家都照做,要快,最慢的和做错的“出局”或“受罚”。
各国的对比实验和测试都表明,这种学习方式比传统外语教学方式效率高出几倍,它实
现的是“外语思维”。
3
经典word整理文档,仅参考,双击此处可删除页眉页脚。
本资料属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提高期(Upping the Ante)
概述—关键是可理解性听力内容设计
Upping the Ante?这可是第四阶段的词。没办法,Greg Thomson 用这个词代表第二阶段,
看着喜欢,继续沿用。
经过两三个月的“图象+声音思维”训练,已经掌握了 1000 个左右的“声音”,它们会
在很多英语句子中频繁出现,而且大部分是句子的“骨架”。虽然这时听完整的句子还不懂,
但已经不再是完全莫名其妙的声音了。而且经过了 TPR 等条件反射式的训练,对很多“声
音”的反应速度还是相当好的。这时,我们要开始提高了。首先明确目标:
1.要学会听懂简单的句子,建立整句的英文思维;
2.达到能听懂简单的,可能是慢语速的整段英文;
3.在提高期后期开始尝试简单“说”英语,实现简单沟通;
4.开始引入阅读材料(不是学习如何阅读);
另外还有,很小声地说:“要了解一点英文语法。”,了解英文的一些语法现象以及与中
文的不同点。这是本人对语法知识在整个外语掌握中能容忍的最大限度,还是因为我们中文
造成的。
这一时期听力训练的材料准备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平时和同行讨论最多的问题。先把
原则告诉大家:
关键还是要提供“可理解性输入 i+1”。这时,材料最理想还应该是有视觉辅助的,最
重要的是其新增内容的出现(+1)是在我们现有水平(i)下 “可预测”(Predictable)的。
介绍一个比较理想的学习条件,它可以是如下形式:(我们先分析理想条件可以是什么
样的,后面会分析如果在缺少资源的情况下怎么办?其实就是如何模拟或寻找理想条件的替
代品。我希望最后能帮助大家的是达到自己会判断分析如何能让自己接近理想状态的能力。)
大家的水平(i)已经有 1000 个左右的“声音”在脑子里了,“可理解性”的实现难度降低
了。这时候,一个比较理想的学习体系可以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顺序也是在先,
叫做“续列法”(Series Method),第二部叫做“生成对话”(Dialogue Generation)。两部分可
单独使用,一起用最理想。第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 TPR 的发展和延续,需要外教的
参与。
方法一:续列法 (Series Method)
外教用简单英语结合肢体语言,实物和实景向你描述你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一个连续动
作,难度控制在有(+1)为大约为10%-20%的新词汇(用1000 个左右的词汇描绘这类动作
很容易做到)。这种连续动作典型的是:
如何泡茶?如何开车?如何用钥匙打开房门?如何刷牙等等一些生活经历的全过程,用
全程动作和实物配合来边说边完成。
比如如何开门“:First you take out your keys(. 拿出钥匙)This is the key(. 晃晃钥匙)Then
you find the lock on the door. (找到锁)Use your key to unlock it. (用钥匙开锁) Turn the
doorknob this way.(拧门把手) Then you push the door open,(推开门) enter the room,(进
屋) and then close the door behind you. (回身关上门)。”
有第一级基础的同学,结合老师动作完成听这个难度没问题。又形象,又直观。这种训
4
经典word整理文档,仅参考,双击此处可删除页眉页脚。
本资料属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练进行一段时间,很快就能听懂各种与生活经验相关的简单句了。
上面这种训练还是单人的“独角戏”,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就可以进入接下来第二部的“生
成对话”(Dialogue Generation)。
方法二:生成对话 (Dialogue Generation)
大家注意,“生成对话”不是自己试着对话,还是听人家对话。对话只是指从“续列法”
(Series Method)中的单人独白式的解说,变成了有交流,有反应的实景对话。对话的背景先
用“续列法”同样方式单人介绍完毕,让你已经对对话的程序和大致内容了解,然后听对话。
比如“如何打车”。先由“续列法”开始:First, walk to the street. Then hold out your hand when
you see an empty taxi. If the taxi stops , you get on to the back seat. Say hello to the driver and
tell him where you want to go. Make sure he has reset the meter. When you arrive, pay the
amount shows on the meter and say good bye. Then close the door behind you. (当然不一定为
此真打一趟车,可用教具模拟)然后听对话:一个人拦住了出租车,司机问“去哪里”,答
“去…,离什么著名大楼或什么街很近”。路上人多车多,司机颇有怨言,“周末会好些…”
到站了,“多少钱?”“多少多少”“给你 100”“找钱 50”,“拿好发票,别忘了东西”“再见”。
这一对话可以再来一段,程序差不多,内容不同,句子不同。但由于背景熟悉,程序限定,
所以很容易“预测”对话内容。几个回合下来,这种场景的对话就非常熟悉了。生成对话的
制作可以都用真人,但也可以找到一段对话的录音,再由外教把背景介绍和对话程序按上述
方法表述出来加在对话前先听,再开始听对话。
续列法和生成对话的练习原则
这两部听力练习的原则大家要掌握的是:
1.使用生活经验中熟悉的情景或经验能够预测的情景;
2.尽量使用视觉或动作代替语言解释,全过程都用“亲身经历”完成;
3.启始难度控制在第一遍听能到 80%~90%能懂;
4.注意听,不要试图说话;
5.绝对禁止阅读和记笔记;
6.可以把过程录音以后听。
美国、加拿大有一电视节目“Yan Can Cook”,一个著名华裔电视厨师 Yan教大家做中
国菜。他一边幽默地叨唠一边切菜、炒菜,几乎把每个菜、原料,制作过程的每个动作等,
全部同步地用英文仔细地叙述一遍,当时惊叹为理想的“可理解性输入”体系!只是没好意
思介绍给周围人,怕他们说我拿他们开逗。
寻找人工替代品
第二阶段“提纯后理想体系”应该的样子的简单描述:
这样一个系统,能在这一阶段语言难度下,由简单句组成的,对带有画面的故事情节进
行连续的语言描述。故事最好是连续的,情节和画面的设计,应该是通过我们的观察,现有
语言成分的掌握,与实际生活经验的联系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上下文的关联,“预测”得
出每句话的含义。
5
经典word整理文档,仅参考,双击此处可删除页眉页脚。
本资料属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当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很发达,英语学习系统很多,大家应该本着二语习得的原理进行
科学的甄选。
比如,看原版电影好不好?对于以动作为主的电影,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关键是,
电影的场景要能够帮助用户实现“理解性输入 i+1”。能够适合这一阶段的电影不是太多,
真正的看电影学英语最好放在第三阶段。
有的同学找到的一些专门教语言的教程,是有带图象的。拿来一看,两个老外在画面上
你一言,我一语地在进行英语对话,这些也是典型的“无效画面”,因为从影片中完全无法
根据图象推断和对话内容有任何联系,跟回家听录音差不多。
该背时就背吧
进入第三阶段之前,有两个迟早要讲问题:单词、拼写。
不过到了这里,谁还再问:“那到底要不要背单词啊?”就太不应该了。因为到现在应
该知道“背单词”这一说法本身就存在问题。如果单纯背英文单词的中文解释,词性和拼写
的话,那是在背知识,结果一定是哑巴英语,背多少又有什么意义?弗朗索瓦在 100 多年前
都证实过了。如果“背”下来的是这些单词的全部“声音”(可不是音标)和实物或概念的
直接联系,那对交流才可能有帮助。但大家已经知道这种能力不是靠背来的。但无论如何,
单词是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对单词有正确的了解有助于语言的掌握。
英文到底有多少单词呀?韦氏字典有四十五万个,牛津字典五十万个,英国伯明汉大学
曾编纂的单词集有两千万个。这就是英语的特点,单词量巨大。那一般Native Speaker 掌握
多少单词?有人认为是 50000,这显然有问题。让一般 Native Speaker 考 GRE 单词,才 20000
以内,大部分人已经很困难了。一般认为 Native Speaker 应该在 15000 到 30000 单词量之间。
跨度如此之大,跟个人受教育程度十分有关联。在英文中说一个“大词”,经常有人听不懂,
不是让别人感到惭愧,就是让人反感,会不客气地说一句:“English please!”。另外我们看
中文小说,很少有不认识的字或词,但 Native Speaker 看英文小说,碰到不懂的词是常事。
我们一般能有 15000 以上的单词量,应该算可以了。当然Native Speaker 除单词外还掌握了
大量的短语,这一点我们先不讨论。这 15000 左右的单词,出现频率和非常不同。某个统计
资料显示:
最常用的 200 个单词,出现几率或使用频率达 10%。
最常用的 2000 个单词,出现几率或使用频率达 80%。
最常用的前 5000 个单词,出现几率或使用频率达 97%。
最常用的前 10000 个单词,出现几率或使用频率达 %。
最常用的前 15000 个单词,出现几率或使用频率达 %。
统计的背景和条件不同,这一数据会有所不同,但大致比例如此。大家发现单词量越大,
使用频率增长百分点越小。经常有同学说:“一般英语交流就使用 5000 个单词。”从某种意
义上说是有道理的。一方面是使用中97%的单词就是这 5000 个,另一面是假如你就流利使
用就这 5000 个单词组合的句子,完成复杂交流也应该没有任何问题,但阅读还有困难。
最前 200 个单词,虽然量少,使用率最高。这些单词是:hello, bye, good, bad, this,
that, he, she, is, are, come, go, before, after, on, in 等。这些词汇太基本
了,使用频率太高,相信大家就算当初是背的,也基本上换成自己的思维了(he 和 she 可能
还没有)。
第二层 2000 个单词,应该是高中英语范围内的。如果能流利使用,已经可以听懂简单
生活对话了。
6
经典word整理文档,仅参考,双击此处可删除页眉页脚。
本资料属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第三层的 5000 单词(包括那 2000),是无论对话和书面,使用最频繁的单词,达 97%
了。所以这 5000 单词,一定要建立“声音的思维”,否则交流困难。大家常说的“哑巴英语”
现象的表现之一就是已经掌握这 5000 单词的知识而没有建立“声音的思维”。建立方法我们
已经在第二阶段讨论了简单形象 2000 到 4000 左右的单词。还有一些,特别是一些抽象的词
汇怎么办,我们到第三阶段讨论。
从 5000 到 15000 这 10000 个单词,数量巨大,但使用频率低。依在下的意见,您愿意
背就背吧,不用管什么“英文思维”了。
英语词汇大多是由法语,拉丁语的词根构成的。了解和掌握这些词根,可以成倍加快背
单词的速度。用俞敏洪老师的话讲:“如果巧妙地采用词根记忆的方式,10000 个单词应该
在 100 小时以内解决,很多同学只用大约 60 小时。”我们大多数考过 GRE 的同学都作到了,
他们是在大约 200 小时的时间里背下了 20000 个新单词。不考 G 的同学根本用不着这么多,
再有 10000 个单词就是高手了。简单重复一下词根记忆的原则和方式:
1.大家希望掌握的英语单词中,80%以上由词根构成,而且刚好是大家现在不会的复
杂词(2000 个基础词以上)。越简单越不用词根,比如 this, that, big ,bag.
2.同一词根使用的单词在几个到几十个之间,会一个就会了一串;
3.常用英文词根有几百个,大家只需要 250 个左右就可以了。而且这 250 个中,有大
约 100 个大家已经认识了,可能没意识到;
4.每天不要贪多,用 30 分钟就记 100 个,再用 10 分钟稍微看一下昨天的。三个月一
到,10000 个拿下,才花了 60 小时。
方式嘛,举一组词根大家玩一下吧:pel 推, tract 拉. pro 向前或向上, er/or 人或机
器, re 再次或往回, dis 离开, com/con 一起, ex 出, at 去。
Propel, propeller, repel, dispel, compel, expel.
Protract, tractor, retract, distract, contract, extract, attract. 十几个即使都是生
词,三分钟足够了。
社会上很多快速记单词的课程或书籍,大多是这一方法的变种。个别走得太偏的还有给
每个单词讲故事,大家可千万别跟着跑。还有人讲什么词头,词尾,词中,词节,词根,词
缀,搞得好复杂,一个简单的方法,把250 个小玩意分 6 类,实在没必要。当然有的词根和
词的意思稍有一点远,但关联性还是比较强,稍饶一下,还是很好记的。(大家可以参考蒋
争老师那本 258 个词根 9000 多单词的那本英语词汇奥秘和俞敏洪的红宝书)
了解了一些有关背单词和英文拼写的一些背景知识,我们可做如是想:
1.背英文单词本身并不难。用比较巧妙的方法,大部分英文单词很快可记下来。
2.常用的 5000 以下的单词,对英文思维要求很高,要达到听到后马上反应的是该词表
达的事物本身而非中文解释,否则听力障碍太大。
3.因 为 5000 个常用词以上的单词,出现的几率较小,就算用先中文记忆也没有太大关
系,效率反而高。大家不要在这些单词上追求立即达到英文思维。熟悉后有机会再慢慢转就
是了,不必钻牛角尖。
4.英文字的阅读和拼写,对中国同学来讲是很容易掌握的,大家以后找个有关英文和
拼写读音规律的解说,看一下就好,一共也就两三页。在开始阶段,要把精力重点花在掌握
声音上,不要依赖读文字,也不要抄写。
5.将来如果有哪个中国的投资者愿意去国外投资办教育,咱们可以跟李博士到美国去
教他们识字去,给他们一些 color see see。
7
经典word整理文档,仅参考,双击此处可删除页眉页脚。
本资料属于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第二阶段小结
使用了 Series Method 和 Dialogue Generation,听的能力逐渐提高。这时候千万不要着
急,还差得远。能力有一定的了,但还太局限,到第三期才会增长和拓展。第二期的总时间
跨度每个人会比较不同。如果能够达到理想状态,专家分析应该是三到六个月可以完成。我
们还是保守一些,至少六个月吧。在进入第二期的后段,我们可以开始试着说一点我们熟悉
的外语了。然后可以开始接触文字了。接触文字的目的完全不是为了学习拼写,而是在下一
阶段,可能要学文字资料帮助我们掌握英文理解能力。因为我们说过,英文是不需要学认字
的,会说就会认,而且中国人都是认字高手。
第二阶段的策略讲到此处差不多了。总之,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练习听力,而关键是
找“可理解性的输入。”这种输入可以来自老师,来自多媒体教程,来自外语环境的某些特
定场景,等等。关键点再给大家总结一下:
1.千万不要着急学文字,语言掌握的关键解决“声音”。
2.不依赖语法知识和中文翻译,重点是“猜测”着听。
3.参考 Series Method, Dialogue Generation。
4.在后期能听懂简单段落和简单对话时,可以模仿和重复一些句子并尝试自己说。
5.最后,可以开始阅读一些与听到的对话有关的文字。注意一定要在听之后才能读,
千万不能一发现听不懂马上去翻看文字来帮忙。
这一阶段的结束,应该可以听懂生活中简单的语言。词汇量应该是2000 到 4000。第二
阶段大致要用 6 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