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析与练(27份打包)-通用17 】是由【知识徜徉土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析与练(27份打包)-通用17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考点 情感观点类
【考点命题规律分析】
考点趋势剖析
年考情统计
题型示例
考点分析
命题趋势
年考,分值分
·课标分;
·课标分;
·课标分;
·课标分;
·课标分;
·课标分。
课标Ⅰ:年—年的第题,均考查了此考点,的第题也考查了此考点。方式是从作者和诗中人物两个角度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其中侧重于对诗的作者思想感情的考查。对诗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考查很少涉及。
课标Ⅱ:年的第题,也考查了此考点。
方式是从作者和诗中人物两个角度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其中侧重的是对诗的作者思想感情的考查。对诗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考查很少涉及。
根据对近年的考查情况分析我们可以预测,年新课标卷中,此为必考点。
考点分层透析
角度一:对诗的作者情感的考查
【典型例题】(课标·,分)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古诗词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释上阕最后两句时,要注意“独去做江边渔父”的主语是作者本人。终日酣饮的酒徒都受赏封侯,自己却独自闲,有才无处施展。流露出作者对封侯的羡慕,对建功立业的向往,流露出壮志未酬之意,只能借此词发发牢骚。
【答案】
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答题方法】
发端两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上阕最后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已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
这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如果熟悉常见的诗歌表达的情感(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无奈、建功立业之豪迈、昔盛今衰之感伤、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厚重友情之真挚、躬耕隐居之乐趣、黑暗官场之苦闷、蔑视权贵之高洁、离别思念之痛苦、贬官谪居之失落、时光易逝之感慨、愤世嫉俗之情感),答这道题并不困难,整天酣饮胸无大志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心怀理想却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胸中的抱负没法施展,应属“报国无门之无奈”类。
角度二:对诗中人物情感的考查
【典型例题】(课标·,分)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分)
【答案】
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答题方法】
第一问对表达技巧的理解,一定离不开诗句的内容,所以要结合两句诗的意义分析其“好处”。第二问通过对全诗的理解不难看出是征人思乡。
考生往往在第一问上犯难,其实,理解了诗句的内涵,其表达效果自然就出来了,所以,关键还是对诗歌的解读和理解上。
考点规律揭秘
如何把握作者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是诗歌鉴赏中的重中之重。我们往往从考卷中看到这类的题目,例如: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看标题辨情感
题目是诗的眼睛。有些题目明确地交待了诗歌的写作重点或类型。
() 如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的一般是怀古诗。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这类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透过史实,揣摩诗人所吟咏之情: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昔盛今衰感慨盛衰无常、类比对比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借古讽今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抨击社会现实。
【示例】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④。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
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 “魂销”二字。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解析】
() 题目中出现“塞”“征”“军”等字眼或用乐府旧题,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的多是战争诗或边塞诗。这类诗多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示例】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
诗中有“军”这一字眼,可推知此诗属边塞诗,解读“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两句,“虏”应指敌人,“追骄虏”指对敌人穷追猛打。因此可判断抒发的应是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全歼敌军的决心。
()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的一般是送别诗,这类诗大都表达依依不舍的离情,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对友人的思念与担忧。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
()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解析】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读背景,推情感
联系背景,就是要关注该诗歌文本创作的社会的、时代的背景,联系诗人的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来更深入而真实地理解文本的情感内涵。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常以注解的形式提供作者的生平与作品创作的背景等方面的信息,这些是考生分析、把握诗歌情感的重要抓手。
【示例】(·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湮ī( ),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年间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分)
【答案】
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抓诗眼悟情感
读诗要抓诗眼。所谓诗眼,就是指作品中那些最能表现主旨,显得特别精彩的字词。如《黄鹤楼》一诗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的“愁”,《天净沙·秋思》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都是诗歌中的“诗眼”,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捕捉住了这些字眼,也就捕捉住了诗歌的灵魂。
【示例】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
“凉”字。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独(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作者的孤寂情感从诗歌表面信息中是很难分析出来的。但是假如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就能够准确把握本诗的感情了。朱淑真出身仕宦之家,出嫁后随夫宦游异乡,因婚姻不遂素志,抑郁而终。正是因为这样的人生境遇,她的诗多写个人寂寞生活,抒发内心的苦闷和孤独。所以我们能从诗中找出体现诗人情感的“凉”字。
.赏景物解情感
有些诗句,表面写的是乐景,暗地里表达的却是作者的悲情。《天净沙·秋思》中,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看似恬静名丽,于上下句凄凉意境迥异,其实,它更能反映出诗人的浓浓乡愁,为什么?“小桥流水人家”全句以白描手法描绘出异乡恬静明丽的温馨画面,景色虽美,却更能使游子想起自己的羁旅生活,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这样以乐景写悲情,表达效果更好。
【示例】
西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分之。
【答案】
()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观: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 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来临,按例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
“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鉴赏诗歌的形象(景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景物入手,分析把握景物的特点;再由景入境,通过意境的特点来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本诗中写的海浪、北风、数声雷、急雨,视野开阔,气势雄伟,构成壮美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辨意象析情感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而意象则是感情化了的景或物,例如:孤雁、寒鸦、冷风、凄雨等,由此可得知,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或要表达的主旨,与其在诗中所选取的意象有密切联系,从这儿出发,“顺藤摸瓜”,诗人的思想感情,便可“略知一二”。
意象是诗歌情感的载体。情感的把握,离不开对意象的理解。通过分析诗歌文本意象选择与组织的特点,可以体会到诗歌蕴含的情感。分析诗歌文本意象时,首先要理解意象本身的通常意涵;其次要注意通过分析意象的结构关系,揣摩意象的有关修饰语,玩味由若干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的特点,从而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示例】(·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望江南
〔宋〕 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 ① 玉花:喻雪花。
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分)
【答案】
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解析】
在读懂全诗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一些关键词并不难解题。本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抓住“空旷”“欢笑”等关键词及“茅舍竹篱”“渔翁”等意象,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
.知人论世推情感
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如果了解王维亦官亦隐的一生,便不难理解《山居秋暝》中的禅宗思想;如果了解唐玄宗对杨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误国情,以及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的生灵涂炭,就不难理解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极尽讽刺味道。
【示例】
谒金门
韦庄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相对浴。
楼外翠帘高轴,倚遍栏干几曲。云淡水平烟树簇,寸心千里目。
诗歌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诗歌下阕加以分析。
【答案】
诗歌表达了深闺女子盼远怀人的情怀。翠帘高卷,栏杆倚遍,写出了少妇殷切盼望之态;以眼前所见“云淡水平烟树”等苍茫渺远之景,烘托了女子盼人而未见的惆怅失落之感;“千里目”借助想象,进一步抒发了女子望眼欲穿的殷切期盼之情;上阕绘生机盎然之春景,反衬出女子的春愁闺怨。
.挖注释窥情感
作为考试题中的注释,我们认为这绝不是“无意点缀”,而是出题人“有意而为”,注释的信息是出题人留给解题人(考生)解答问题的
“蛛丝马迹”,我们找到这些“蛛丝马迹”并“顺藤摸瓜”,就能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①注释有时帮我们理解题目。②注释有时会向我们提供不知名的诗人的生平或写作背景。诗歌创作总是有着其特定的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还离不开联系背景。③注释也有时帮我们把握作品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情感。④个别关键性的注释则关系着我们对整首诗的理解、进而影响到对题目的解答。
【示例】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解析】
抓住注释中“闲居”、“等候授职”这两个词语,“感同身受”或者出于常识考虑,也可知道诗人此时那种无聊、失落、迷茫的心情,再加上“燕子”、“梧桐”、“客衣”等意象,可知诗人的思乡怀旧之情。解释第二联诗句,即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连词成句,组合成答案。
.抓细节,知情感。
诗歌作品中的细节往往是情感的聚焦点。把握诗词的情感,也离不开对文本细节的关注。细节是诗歌文本中对景、物的形、色、声、味等方面的细微特点以及人物的外貌、言行等方面的具体入微的展现。通过分析诗歌文本的细节描写,可以更具体真切地感受其所传达的情感。
【示例】(·上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