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9
文档名称:

《旧唐书》斠补举例——以《太平御览》引《唐书》为中心(一).docx

格式:docx   大小:46KB   页数:6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旧唐书》斠补举例——以《太平御览》引《唐书》为中心(一).docx

上传人:286919636 2025/4/18 文件大小:4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旧唐书》斠补举例——以《太平御览》引《唐书》为中心(一).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旧唐书》斠补举例——以《太平御览》引《唐书》为中心(一) 】是由【286919636】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旧唐书》斠补举例——以《太平御览》引《唐书》为中心(一)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旧唐书》斠补举例——以《太平御览》引《唐书》为中心(一)
  《太平御览》是考订《旧唐书》的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由於《御览》引《唐书》的内容大多与《旧唐书》出於同一史源,《旧唐书》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根据《御览》的记载加以校订[1]。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御览》引《唐书》与《旧唐书》之间的关系存在一些错误或模糊的认识,受传统观点的影响,人们往往只是将《唐书》看作《御览》摘引自《旧唐书》的内容,迄今爲止,尚未对《御览》引《唐书》进行科学整理,既影响了对《御览》引《唐书》的史料价值的认识,也使得《旧唐书》中一些明显的失误长期没能得到纠正。
我们在系统辑录、整理见於《御览》的《唐书》资料的基础上,将《御览》引《唐书》的内容逐条与《旧唐书》进行了比勘,发现了许多可以利用《御览》加以考订的《旧唐书》的错误,本文拟将其中涉及到史实判断或文义理解的错误分爲四种类型举例讨论:第一类属於前人及时贤没有注意到的,可以利用《御览》引《唐书》加以考订的《旧唐书》的失误。第二类属於前人已经注意,但还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的《旧唐书》的错误。第三种情况是前人根据《御览》的记载,已经对《旧唐书》的错误进行了正确的考订,但是中华书局点校本《旧唐书》仍然延续了原有错误,没有吸纳有关的校勘或研究成果。此外,在编纂《新唐书》及《通鉴》等史书时,曾大量参考和利用了《旧唐书》的资料,而《旧唐书》的错误也影响了这些史籍的内容,通过寻绎《御览》的有关记载,对这类失误也可以加以订正。本文将分爲四节对以上四类情况分别加以探讨,通过讨论,希望能引起或加深对《御览》引《唐书》史料价值的认识,同时对《旧唐书》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有所助益。
这里还要强调的一点是,除了第三节点校本失收前人校勘成果诸条外,第一、二、四节讨论的《旧唐书》的失误,在点校本中也全都未出校记。也就是说,本文涉及的所有条目都属於中华书局点校本失校或误校的内容,正文中对此不再具体说明。

自清代以来,学术界对《旧唐书》已经做了大量的校勘和考订工作,并由中华书局组织人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点校本,对研读和利用《旧唐书》的资料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由於对《御览》引《唐书》的史料价值认识不足,在以往的整理工作中也遗漏了不少可以利用《御览》加以纠正的错误,试举证如下。
1. 卷二《太宗本纪》上,1/22
太宗自南原率二骑驰下峻坂,冲断其军,引兵奋击,贼衆大败,各舍杖而走。
仅以二骑何以能“冲断”敌军,事颇可疑。《御览》卷三一一称:“太宗自南原遥见尘起,知义师退,率二百骑驰下峻坂,杀一贼将,遂冲断其军,出於阵後,表里齐噪,响若崩山,隋师大溃,各舍杖而走。”《册府》卷七亦作“二百”。本段与《旧唐书》史源相同,但记述详尽,文意完足。当以《御览》“二百”爲是,《旧唐书》“二”下夺“百”字。
2. 卷三《太宗本纪》下,1/54
丁卯,宴武功士女於庆善宫南门。酒酣,上与父老等涕泣论旧事,老人等递起爲舞,争上万岁寿,上各尽一杯。
“万岁寿”,《御览》卷一○九作“千万岁寿”。今按,“千万岁寿”是唐人上寿祝酒习用语,如裴度在朝廷宴会上爲宪宗祝酒庆寿称“愿与四海九州之人,同上千万岁寿。”《旧唐书》卷一《高祖纪》高祖宴西突厥使,长孙无忌“上千万岁寿”,卷一○《肃宗纪》肃宗即位灵武,裴冕跪称“臣稽首上千万岁寿。”都是显例。在时人诗文中,也屡见“千万岁寿”的祝词,鲜见“万岁寿”的史例。如李贺《拂舞歌辞》“樽有乌程酒,劝君千万寿。”沈佺期《岁夜安乐公主满月侍宴》“圣皇千万寿,垂晓御楼开。”刘禹锡《汉南书事》“陛下好生千万寿,玉楼长御白云杯。”[10]元稹《和乐天初授户曹喜而言志》“各称千万寿,共饮三四巡。”[11]萧至忠在重阳节所作应制诗中也有“重阳千万寿,率舞颂昇平”的描写[12],此类例证甚颗,不赘举。当从《御览》,《太宗本纪》“万”上夺 “千”字。
3. 卷八《玄宗本纪》上,1/166
分遣万骑往玄武门杀羽林将军韦播、高嵩,持首而至,衆欢叫大集。
《御览》卷一一一称:“分遣万骑往玄武门杀羽林将军韦璿、韦播、高嵩,持首而至,衆欢叫大集。”《通鉴》卷二○九景云元年正作“斩韦璿、韦播、高嵩以循”。《旧唐书》当漏书“韦璿”。
4. 卷八《玄宗本纪》上,1/168
延和元年六月,凶党因术人闻睿宗曰:“据玄象,帝座及前星有灾,皇太子合作天子,不合更居东宫矣。”睿宗曰:“传德避灾,吾意决矣。”
凶党因术人闻睿宗,《御览》卷一一一“闻”作“间”。据上下文,术人所进,显系离间之语,当以《御览》“间”字爲是,疑《旧唐书》因形近而误“间”爲“闻”。
5. 卷九《玄宗本纪》下,1/234
明年九月,郭子仪收复两京。十月,肃宗遣中使啖廷瑶入蜀奉迎。丁卯,上皇发蜀郡。
收复两京,《御览》卷一一一“两”作“西”。今按,此“明年九月”,即唐肃宗至德二载九月。据《旧唐书》卷一○《肃宗本纪》及《通鉴》卷二二○记载,至德二年九月癸卯,唐军克西京;甲辰,遣啖廷瑶入蜀奏捷;十月丁未,啖廷瑶至蜀;而克东都则更在十月壬戌。肃宗遣啖廷瑶入蜀在收复西京之後,攻克东都之前,当从《御览》作“西京”,《旧唐书》“两京”之“两”,是“西”之讹字。又,十月爲啖廷瑶抵蜀的时间,《旧唐书》及《御览》均称十月遣入蜀,亦不确。
6. 卷一○《肃宗本纪》,1/255
两省官十日一上封事。
本条《御览》卷二二三作:“乾元二年四月,两省谏官十日一上封事。”《唐会要》卷五五“谏议大夫”亦称:“乾元二年四月四日敕。两省谏官十日一上封事,直论得失,无假文言,冀成殿最,用存沮劝。”《旧唐书》“两省”下应夺“谏”字[13]。
7. 卷一一《代宗本纪》,2/279
时怀恩诱吐蕃数十万冦邠州,客将尚品息赞磨、尚悉东赞等冦奉天、醴泉……
客将,《御览》卷一一二及《通鉴》卷二二三永泰元年作“蕃将”。当从《御览》,《旧唐书》“客”爲“蕃”之讹文。
8. 卷一二《德宗本纪》上,2/336
丙子,哥舒曜进军至颍桥,大震雷,人死者十之三四,乃退保襄城。
因震雷而死者“十之三四”,事殊可疑。《御览》卷三二九记此事称:“哥舒曜欲攻李希烈於许州,师次颍桥,大电雷而雨,营中震不能言者三四十人,驴马死者有七。曜恶之,乃退。”揆诸事理,当从《御览》,《旧唐书》“十之三四”应作“三四十人”,且诸人只是“震不能言”,并非震死。《旧唐书》误。又,《册府》卷四○○称:“营中震不能言者三四千人”,“千”疑爲“十”之误。
9. 卷一三《德宗本纪》下,2/385
夏四月壬戌,上幸兴庆宫龙堂祈雨。乙丑,大雪。
祈雨得雪,事属可怪。《御览》卷九二五详载此事本末:“贞元十三年四月,上以自春已来,时雨未降,正阳之月,可行雩祀。遂幸兴庆宫龙堂,兆庶祈祷。忽有白鸬鷀沉浮水际,羣类翼从其後,左右侍卫者咸惊异之。俄然,莫知所徃,方悟龙神之变化,遂相率蹈舞称庆。至乙丑,果大雨,远近滂沱,於是宰臣等上表陈贺。”《唐会要》卷二二“龙池坛”与本条内容相同,亦作“後大雨果下。”《旧唐书》“大雪”之“雪”当爲“雨”之讹文。
10. 卷一五《宪宗本纪》下,2/447
以前朔方灵盐节度使王佖爲右卫将军。将相出入,翰林草制,谓之白麻。至佖,奏罢中书草制,因爲例也。
本条“至佖”以下,文意几不可解。《御览》卷一一四记此事称:“元和中,以前灵盐等节度使王佖爲右卫将军。佖在鎭无智略以驭下,居常猜忌,及多杀人以惧之,衆益不附。乃召至,踰月而授以[右]卫将军。凡将相出入,皆翰林草制,谓之白麻,佖始以责罢,中书草制。”《新唐书》卷一五四《王佖传》亦正作“至佖,以责罢,遂中书进制。”当从《御览》,《旧唐书》“奏罢”之“奏”应爲“责”之讹文,标点亦连带而误,应正作“至佖责罢,中书草制,因爲例也。”[14]
11. 卷一五《宪宗本纪》下,2/466
迎凤翔法门寺佛骨至京师,留禁中三日,乃送诣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如不及。
乃送诣寺,“送诣”文意略嫌重复。殿本与点校本同,百衲本作“乃送诸寺”。今按,《御览》卷六五四本条作“乃送诸寺”。《旧唐书》卷一六○《韩愈传》亦作“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且在韩愈上疏中,也有“令诸寺递迎供养”、“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爲供养者”等语,可知诸本“诣”必爲“诸”之形讹。又,“舍施”不词,《御览》作“施舍”,或《旧唐书》爲倒文。
12. 卷一七下《文宗本纪》下,2/575-576
十一月乙卯朔,是夜,彗孛东西竟天。壬戌,诏曰:“……当求衣之时,覩垂象之变,兢惧惕厉,若蹈泉谷。是用举成汤之六事,念宋景之一言,详求谴告之端,采听销禳之术……”
详求谴告之端,文意欠安。《御览》卷一一五作“详求谴咎之端”,《册府》卷九一亦作“谴咎”,《旧唐书》之“告”当爲“咎”之讹字。
13. 卷一八上《武宗本纪》上,2/587
五月辛未,中书门下奏:“据《六典》,隋置谏议大夫七人,从四品上……此皆大臣之任,故其秩峻,其任重,则敬其言而行其道。况蹇谔之地,宜老成之人,秩未优崇,则难用耆德。其谏议大夫望依隋氏旧制,升爲从四品……
“故其秩峻,其任重,则敬其言而行其道”句,文气未顺。《御览》卷一一五“敬”上有“君”字。今按,宰臣议论的主旨是认爲谏议大夫任重而秩卑,难以起到辅佐君主、补过拾遗的作用,应该委以峻秩重任,才能得到君主的敬信。当以《御览》爲是,《旧唐书》“则”下脱漏了关键的“君”字。又,“蹇谔”不词,《御览》作“謇谔”,《旧唐书》因“謇”、“蹇”形近而误。
14. 卷一八上《武宗本纪》上,2/604-605
秋七月庚子,敕并省天下佛寺。中书门下条疏闻奏:“据令式,诸上州国忌日官吏行香於寺,其上州望各留寺一所,有列圣尊容,便令移於寺内;其下州寺并废。
《御览》卷六五八作“上州各留寺一所,中、下州寺并废。”今按,既有上、下州,则不应不及中州,当以《御览》“中、下州”爲是,疑《旧唐书》漏书“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