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两种腮腺肿瘤切除术比较 】是由【1875892****】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两种腮腺肿瘤切除术比较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两种腮腺肿瘤切除术比较
【摘要】 比较两种切除腮腺肿瘤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探讨保留腮腺功能、减少手术并发症及术后面部畸形的最佳方法。方法:将我院收治确诊的31例腮腺肿瘤患者分为2组,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20例,肿瘤包膜外 ?cm部分腺体连同肿瘤切除术11例。结果:随访1 3年,浅叶组口干1例,部分切除术组无口干;两组分别有一过性额支症状1例和下颌缘支症状1例;浅叶组面部均不同程度出现凹陷畸形,部分切除组面部畸形不明显;两组随访期内均无复发。结论:肿瘤外 ?cm肿瘤与部分腺体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安全可行,面部畸形不明显,腮腺功能保留良好。
【关键词】 腮腺肿瘤 外科手术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superficial parotidectomy and regional resection both with preservation of the Steven′s duct. Methods: 20 cases were subjected to superficial parotidectomy and 11 cases to regional resection both with preservation of the Steven′s duct. Complications and treatment outcomes were analyzed. Result: The results of regional resection are better than those of superficial parotidectomy. Conclusion: Regional resection with preservation of the Steven′s duct is a possible alternative for some patients, especially those with benign parotid tumor.
[KEY WORDS] Parotid neoplasms; Surgical procedures, operative 腮腺浅叶切除术是治疗腮腺浅叶肿瘤经典的传统方法,术后有面部凹陷性畸形、长切口、疤痕及口干等并发症,为此,我们在既能完整切除肿瘤、避免复发,又能尽量减少面部凹陷畸方面作了研究,将我院收治的腮腺肿瘤患者,分别采用2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初步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收治腮腺肿瘤患者31例,男19例,女12例,23 68岁,平均47岁;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20例为浅叶组、肿瘤包膜外 ?cm部分腺体连同肿瘤切除术11例为部分切除组;两组中多形性腺瘤25例,浅叶组17例、部分切除组8例;腺淋巴瘤6例,两组各3例。以上均经病理证实。
手术方法
浅叶组 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全麻,S形大切口,翻皮瓣,常规由面神经下颌缘支开始解剖,于面神经各分支浅面完整切除腮腺浅叶及位于其内的肿瘤。术中不结扎腮腺导管。
部分切除术组 采用肿瘤包膜外 ?cm部分腺体连同肿瘤切除术。全麻,肿瘤附近 ?cm切口,翻皮瓣,沿肿瘤外 ?cm处,借助剪刀、双极电凝、神经探测监测仪逐步分离,靠近肿瘤深部时常可发现受压面神经分支,需特别小心保护。遇可疑面神经分支,可用神经探测针加以鉴别,完整切除肿瘤连同肿瘤外 ?cm腮腺组织一并切除,分层缝合腮腺组织、皮下、皮肤,负压引流。
2 结 果
随访1 3年,浅叶组1例主诉口干,部分切除术组无口干;2个组分别出现一过性额支症状1例和下颌缘支症状1例;浅叶组患者面部均不同程度出现凹陷畸形和长“S”型切口疤痕,部分切除组面部畸形不明显;浅叶组1例出现腮腺漏,经加压包扎7?d痊愈,部分切除组无1例腮腺漏发生。两组随访期内均无复发。
3 讨 论
腮腺肿瘤%为良性,腮腺良性肿瘤主要有多形性腺瘤(占良性肿瘤%),其次为腺淋巴瘤。多形性腺瘤中%发生在腮腺浅叶,本组患者多形性腺瘤占%,腺淋巴瘤占%。
多形性腺瘤属交界性肿瘤,缺乏完整包膜,传统治疗方法为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遗留面部凹陷性畸形,手术切口较长,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和负担[1]。我们应用肿瘤外 ?cm肿瘤与部分腺体切除术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该术式切口不超过 ?cm,沿肿瘤外 ?cm将肿瘤与部分腮腺组织一并切除,避免了大片切除腮腺浅叶;缩小手术范围及手术创伤,不结扎腮腺导管,且术后瘢痕小、面部畸形轻微、保留部分腮腺功能。本研究中部分切除术组患者术后随访期内未见肿瘤复发。
肿瘤包膜外 ?cm部分腺体连同肿瘤切除的手术,关键是保证肿瘤切除有足够的安全边缘,适合位于腮腺浅叶、峡部和下极的良性肿瘤和临界瘤,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术中准确操作。术式改进包括:尽可能小切口、小范围皮瓣,不专门解剖面神经,合理使用神经监护仪,熟练应用剪刀加双极电凝,术后常规负压引流。该术节省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术后美容效果满意率高。
两种手术方法均保留腮腺导管。经过1 3年的门诊复诊及随访发现,面神经无损伤,无涎瘘形成,保留的残余腺体有涎液分泌,肿瘤无复发。保留腮腺导管的良性肿瘤浅叶部分切除术是一种可行性术式,并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唐震等[2]报道,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的病例,在术后瘢痕、面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发生以及腮腺功能等方面,均优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手术的病例,两种手术方式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二者各有其优缺点,对于界限清楚、直径较小的腮腺浅叶肿瘤,应尽量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3]。
温玉明等[4]报道,为更明确地给腮腺多形性腺瘤腺体切除范围提供病理学依据,通过显微镜对25例原发腮腺多形性腺瘤连续病理切片的观察,尤其是重点观察和测量腺瘤包膜外浸润、出芽生长情况,并探讨有无原发多中心分布,结果显示包膜外浸润及出芽生长的具体扩展范围为 ?mm,远小于腺体部分切除的安全边界( ?mm);原发多中心分布2例,但具有分散程度小、有统一融合包膜的特点。得出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瘤体外 ?mm的腺体部分切除,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
郭峰等[5]通过对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切除范围确定的文献回顾,认为正是由于对腮腺多形性腺瘤生物学行为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切除范围的确定更趋于规范与科学;而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对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式的不断改进,以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获得更为满意的疗效。
由于本组病例有限,两种手术方法有各自的手术适应证及优缺点,临床医生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术式。
【参考文献】
[1] 王卫之,邢在臣,张古泉,[J].上海口腔医学,2003,12:223224.
[2] 丁浩,周仲文,严文洪,[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6,13(5):283285.
[3] 唐震,周中华,[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6,16(1):5455.
[4] 温玉明,陈润良,[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3,21(5):359360.
[5] 郭峰,翦新春,[J].医学与哲学,2005,26(7):3536.